兴隆山,曾有一个塞外“景德镇” 文史-关东文脉 郭帅 3941646
兴隆山,曾有一个塞外“景德镇” 文史-关东文脉 郭帅 394164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兴隆山,曾有一个塞外“景德镇”

2025-04-24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胜利公园伫立的毛主席像、新中国第一辆轿车的立标、人民大会堂吉林厅的茶具、长春百姓曾经再熟悉不过的“蓝边碗”……

  这几样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就是,它们都和一个叫做兴隆山的小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曲折身世

  说到瓷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景德镇的青花、德化的白瓷……

景德镇瓷器 .jpg

景德镇瓷器 来源/图虫创意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在长春东部的兴隆寺,也曾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陶瓷厂——长春市陶瓷厂。

  早在清末时期,长春的兴隆山就有人炼火烧瓷。

  1940年,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兴隆山,几名乡民共同集资50万元伪币,创办了一家陶瓷厂——“大明陶瓷株式会社”。

  但由于成本较高、经营不善,不到一年时间,这家工厂就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日本人山元义仁趁机投入股金50万元伪币接管了这家工厂,此后这家工厂更名成了“兴隆山窑业株式会社”。

  当时,这里生产的商品最著名的就是“劳工碗”。

  这种碗也叫“劳工盔子”,颜色发黑、又厚又高,许多老百姓常拿它当蒜缸子使。

  除了“劳工碗”,这里也能生产一种带有蓝边的粗瓷碗。

  这种碗的最高年产量,一度达到360万件。

  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垮台之后,这家工厂一片混乱,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在国民党控制长春之后,为了保护工厂,厂里的工人自发组织了护厂队,为了糊口,工人们常常会背着一些碗到卡伦去卖,再用货款换回粮食。

  即便如此,也依然经常填不饱,肚子不得不用野菜充饥。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维持到了1948年。

  长春解放后,这个工厂被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隶属东北企业管理局“国营第三陶瓷厂”。

  1952年,工厂下放到吉林省交由吉林省轻工业厅管,更名为“吉林省兴隆山陶瓷厂”。

昔日兴隆山的陶瓷厂资料图片 .png

  昔日兴隆山的陶瓷厂 资料图片

  1958年以后,又交由长春市轻工业局管理,更名为“长春市陶瓷厂”,随后又改为“长春市陶瓷总厂”。

  在50年代的长春,这座陶瓷厂成为兴隆山的重要标志,当时的一篇通讯曾这样描写兴隆山的场景:

  “从长春的东站上火车,沿着向吉林去的路线前进,火车爬过一个高岗,你看吧,在那绿色的大地里,突然有一个新型的城镇出现,一排排整齐的红色砖房、高大的冒着浓烟的烟囱、新建起的草房子……下了车,绕着一个栽有丁香花的小广场朝前走,就走到兴隆山镇的街上了,那竖有四根大烟囱的地方,就是出产耐火砖、建筑器材和杯碗的陶瓷工厂。”

  光辉岁月

  这个回到人民手中的陶瓷厂,很快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

  1957年,“吉林兴隆山青花画菊花盘”入选《现代陶瓷工艺》,是当时东北仅有的入选两件作品之一,在当时是巨大的荣誉。

  1957年,长春市陶瓷厂为当时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台东风牌小轿车,装上了瓷插座。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时,长春市陶瓷厂设计生产的玉尊6头雕金茶具摆在了吉林厅……

  而这个陶瓷厂最为长春人所熟悉的作品,至今仍然屹立在长春的心脏位置。

毛主席.jpg

  1970年,由长春市陶瓷厂烧制的4.7米高的毛主席挥手瓷像,屹立在长春市胜利公园正门广场。

  根据厂里的老职工回忆,这一瓷器的体量非常巨大,因而共分为三次烧制。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尊瓷像仍然没有大的损坏,只是经过几次粉刷和补修,足见当年技术的先进。

  除了这些“名片”级的成果之外,这里生产的许许多多日常用品,则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春市家家户户使用的带蓝条的蓝边饭碗,相当一部分都产自这里。

  这里生产的“竹节杯”也曾走俏市场,成为家喻户晓的陶瓷艺术品。现在,人们参加婚宴往往能看到许许多多的小盘子拼接成为一个巨大的圆盘,而长春市陶瓷厂在将近四十年前,就有过类似的设计。

  这个组合盘子叫做“荷花盘”,创作的灵感来自于荷花。据设计者刘志雨回忆,这个设计还曾在1986年获得了吉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展优秀作品奖……

  这时期,兴隆山陶瓷在瓷釉和精美造型方面,均达到了较高质量和出口标准。

  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各种规格的餐具、咖啡具、茶具和酒具,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波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昔日,诞生于兴隆山的“荷花餐具”  资料图片

  在那个年代,作为中国瓷器的生产重镇,兴隆山一时名家云集。

  陆云山、佟雪凡、刘雨岑……众多陶瓷艺术大师时常前来交流、传艺,在这座小镇里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涅槃重生

  可惜的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长春市陶瓷厂由于原材料主要依靠外地购买生产成本过高等原因,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于1995年宣告破产。

  而原长春市陶瓷厂的老职工们,大多生活在兴隆山镇的繁荣社区里。

  尽管昔日的“陶瓷厂”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厂子的文化血脉却延续了下来。

  在浓厚的美术氛围熏陶下,繁荣社区里的孩子们学习国画与书法,蔚然成风。

  社区里建起了“陶艺馆”,假期返家乡的青年大学生们可以现场学习制作陶艺彩绘,重温陶瓷历史、感受陶艺文化。

  而在昔日陶瓷厂的周边,许许多多对陶瓷厂满怀情感的老设计师和他们的后人们,开起了陶瓷、陶艺工作室,让这里独特的工艺以这种形式得以继承和发扬。

  如今,在这座小镇之中,柔软的陶土被工匠的巧手整塑成型,历经炉火的烧制定格为精美隽永的艺术品,在光阴的轮回中,记录着历史、承载着岁月。

       作者:吉林文脉综合整理

  初审:郭帅   复审:曹淑杰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