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山洋行”到“二商店”,这是长春自己的“武康楼”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45215
从“宝山洋行”到“二商店”,这是长春自己的“武康楼”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4521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从“宝山洋行”到“二商店”,这是长春自己的“武康楼”

2025-05-08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上海有一座著名的“武康大楼”,这座大楼利用两条街路之间交叉形成的锐角,因地制宜地将大楼平面设计成三角形,如同一艘巨型航船。

上海地标“武康大楼”  来源:图虫创意_副本.png

上海地标“武康大楼”  来源/图虫创意

  而在长春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地标建筑,它依托两街相交的锐角区域拔地而起,不同于“武康大楼”的圆润,它的线条硬朗而凌厉,显现出另外一种独特的风格。

  这座建筑,就是昔日的“宝山洋行”,“老长春”无比熟悉的“二商店”。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伪满“宝山洋行”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新发路1号

  开工时间:1932年

  竣工时间:1938年

  设计者:(日)东京山田工务所

  建造者:(日)东京山田工务所

  建筑面积:6849平方米

  建筑现状:欧亚新发百货商店

  文保等级: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洋行”

  1938年,在伪满统治下的长春街头,大经路与新发路交会处附近,一家崭新的商场正式开门营业。

  开业当天,日本的商贾要员、伪满的达官显贵迫不及待地走进这家建筑,一时间摩肩接踵、人流如潮。

“宝山洋行”旧照 资料图片_副本.png

  这是一座造型极具特点的建筑,它坐落于两条街路交会处,一块锐角的区域之内,建筑格局依照街路的方向展开,如同一艘舰船。

  建筑的楼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建筑面积约为6849平方米,主体建筑地面四层、地下一层,局部七层,是当时长春层数最多的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的外观采用了美国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特征,一层外墙底部为青灰色花岗岩贴面,上部则为灰白色面砖,建筑以大量的纵向线条作为装饰,呈现出强烈的向上动感。 

  这样的建筑风格在当时一度非常流行,位于东京的“共同建筑株式会社”、位于天津的“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大楼”,都采用了这种建筑风格。

  在当时的长春,这座建筑无疑是最为豪华的商场之一,从流传至今的资料上,我们能够依稀窥见八十多年前这座商场的景象。

“宝山洋行”内部的购物区域 资料图片_副本.png

  商场的地下部分为食品、日用品卖场,商场一楼则为洋品杂货、东北物产,以及旅行用品、化妆品、药品,围巾、鞋帽及照相器材卖场;商场二楼为妇女儿童服装、绅士洋服,广播电器、乐器、毛织品卖场,并设有理发室和咖啡室;商场三楼则是和服特选和美术品,日式及欧式家具、美妆室卖场;商场四楼经营贵金属、宝石、眼镜、钟表,并设置有大食堂;商场五楼为玩具、文具卖场;商场六楼则为贵宾室。

  而这座建筑最为出名的则是其豪华的顶层,在顶层建造有一片精致的花园,不仅栽植有各种植物,而且还会展出一些动物,非常吸引顾客。

  当时,这座建筑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游客登上屋顶花园,沿着旋转楼梯登上展望台,就可以一览城市风光。

昔日“宝山洋行”的楼顶花园 资料图片.png

昔日“宝山洋行”的楼顶花园 资料图片

今日建筑的楼顶区域_副本.png

今日建筑的楼顶区域

  这座商场所矗立的位置,曾是此前的“宝山火柴厂”,在当时伪满洲国发行的杂志,曾对这座商场的“身世”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

       大经路与新发路至交叉点,有耸立之六层楼房,为前田伊织氏个人经营宝山百货店……该氏在“新京”自昔即经营洋火公司,其外,又开设一和洋品店,称为“宝山洋行”,因鉴于“新京地面”之发展,遂将宝山洋行等改组为宝山百货店,开市仅经一载有余,因经营得法,渐次呈现良好之业绩。

  在开业几年之后,伪满洲国在长春铺设的有轨电车,从这座建筑身旁经过。

  便利的交通让这座豪华的商场生意更加红火,当时的日本报刊更是称其为“全满第一”。

  而这份热闹与“繁华”,和这座城市中生活着的大多数中国居民,并无太大的关系。

  就如同上面这张1941年的照片一般,远处的“宝山洋行”达官显贵们往来如织,而在有轨电车修筑的现场,则是中国劳工们佝偻的身影。

  “二商店”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田伊织也返回日本国内。

  在那段历史时期,作为这片城区的制高点,这座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经历的一幕幕历史风云。

  国民党控制长春时期,这家建筑曾作为国民党青年军二〇七师所属的“中国青年公司”东北区公司使用。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长春期间,周保中、林枫等人曾将临时指挥部设在这一建筑,并在楼顶指挥攻击。

  在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之后,1947年这座建筑又成为国民党建立的“中国贸易企业公司”。

       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市先后设立了多所百货商店,而这座建筑作为当时的“二商店”,成为无数“老长春”记忆中最为熟悉的商场之一。

图片1.png

  乘着有轨电车在各个商店之间往来,成为那个年代人们休闲购物的一种风潮。《为往事干杯》一书中,曾这样回忆当时长春孩子的闲暇时光:

  一般都是在“五站”上二线电车,到红旗街倒三线电车,在五商店下车,先在五商店逛一圈,出来后,就走着去二商店,逛完二商店就奔长江路,长江路逛完再奔一商店和东北商场,反正,那时的长春也就这么几个大商店,一帮小孩打打闹闹的也不觉得累。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曾在“文革”期间,在长春的“二商店”等各个百货商店旁,和家人靠卖“水泡花”来维持生计。多年之后,他回忆:

      为了维持生活,我跟别人学了制作一种手工艺品,叫“水泡花”,拿个罐头瓶,泡着几朵小花,叫我女儿到百货商场门口去卖。人家一看,那花儿五颜六色的挺好看,就都来买,除掉工本,一瓶能挣几分钱,积少成多,攒到几块了,就能买粮吃。

  此后的岁月中,这座建筑更换过许多次名字,变更过许多次外貌,它曾叫做“长白山百货商场”,又一度改为“长春中兴商厦”,也曾被玻璃幕墙所包裹。

  “欧亚新发”

  1994年,这座建筑成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这座建筑被列入“长春市历史建筑”名录之中。

图片2.png

  如今,在“商业原生态”的保护理念下,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作为欧亚新发百货商店,正掀开属于自己的崭新一页。

  走近这座建筑,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斑驳痕迹清晰可见。

  登上这座建筑的楼顶,昔日建筑立面的墙砖以及装饰触手可及。

图片4_副本.png

建筑的装饰历经岁月打磨,仍然清晰

640_副本.png

被岁月剥蚀,显现斑驳的楼梯扶手

图片5_副本.png

 数十载人来人往,坚固的台阶也被时光所磨损 

  而建筑所伫立的这片土地,早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建筑的身后,是这座城市最近出圈的网红打卡地——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座阅尽风雨的老建筑旁,花团锦簇、人流如织。

  在建筑的前方,一座座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宽阔的街路上,车水马龙。

  身旁红旗飘扬、清风拂面,仿佛置身于航船的舰艏,承载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厚重记忆破浪前行。(作者:郭帅)

图片3.png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杨宇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1932-1945》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王广义、朱云峰  《火中争利:1895~1945年中日火柴业博弈研究》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