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站前这片老城,藏着多少“小武康楼”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45477
长春站前这片老城,藏着多少“小武康楼”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4547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长春站前这片老城,藏着多少“小武康楼”

2025-05-09 10:37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提起楼房‍‍,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或许往往会是这样‍,沿街而筑、方方正正‍。

  不过,城市的街道并非总是横平竖直。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那些街路斜向相交而成的锐角地带‍,一座座充分利用地形的“特殊”建筑,拔地而起。
  于是,上海的街头有了“武康大楼”‍‍,长春的街头有了“宝山洋行”。

1_副本.png

  而在以“圆广场”而著称的长春,这样的地段尤为多见。因而,长春的街头巷尾,成为许许多多“小武康楼”‍藏身的地方‍‍‍‍‍‍‍‍……
  摊开一百年多前的长春地图,这座城市早期的规划,一目了然。

  在火车站前,街路如同棋盘一般,横平竖直地铺陈开来。

长春站前的老城区,依旧保存着百年之前的框架_副本.jpg

  两座巨大的圆形广场,分别位于站前地段的东西两侧,以广场为圆心,一条条放射状的街路向四方延伸。

  这些斜向的街路与棋盘般的街区,互相交错。一块块棱角分明的土地,由此诞生。

  这些特殊的地块,也正是属于长春的“小武康楼”们生长的地方。

  坐标:长江路1号

  在长春站前的南广场一带,东北-西南走向的南京大街与东西走向的长江路相交,切割出一块尖锐的区域,一座小小的二层建筑就坐落在这里。

派出所.jpg

  这座建筑,原为“大和通”警察官吏派出所旧址,建于1923至1929年间,是满铁附属地时期设立的一处派出所。

  伪满洲国成立后,这一机构成为隶属于“新京警察厅”的“宽城警署”。

  转角处的弧形空间是建筑的主入口,沿街建筑立面呈现出灰色的石灰抹面肌理,方窗以及弧形挑檐让建筑的立面形象,显得颇为丰富。

  历经百年风雨,这座建筑整体结构依然保存完整。

  目前,作为个人使用的商住混用建筑,这座建筑在2016年,被公布为长春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坐标:胜利大街666号

  离开这座二层小楼‍,沿着长江路向西走上一小段路,在胜利大街与长江路交会处,就能看见另外一座“转角楼”跃入眼帘。

胜利大街666号_副本.jpg

  这座建筑,同样位于两条街路交叉‍‍‍形成的锐角地块。
  建筑面向街路的一侧,呈现出优美的弧线。整座建筑看上去,就如同一艘航船。这座建筑的标识牌上,写着一行颇为引人注目的数字‍‍‍‍‍‍:“胜利大街666号”。

  而根据周边的居民回忆,这处建筑曾经是铁路职工的宿舍,人们更习惯把它叫做“909铁路大楼”。

  如今历经翻建,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依旧坐落在这片街路中,承载着人们的回忆。

  坐标:胜利大街285号

  告别这艘“航船”向北行进,胜利大街、黄河路、东一条街三条街路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一角‍‍‍‍‍就坐落着一座“转角楼”。

“宝山洋行”旧址_副本.jpg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大量的纵向线条,和刚才线条圆润的“航船”相比‍‍‍‍‍‍‍,这座建筑的风格更近似于“宝山洋行”旧址。

  这座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09年,由日本人开设的“西村旅馆”,这也曾是“满铁附属地”区域最早开设的旅馆之一。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这座建筑进行了改建,并先后更名为“大都旅馆”、“扇芳旅馆”。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曾作为部队招待所使用。

部队招待所_副本.png

  坐标:胜利大街371号

  胜利大街、黄河路、东一条街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另一个角落里,则矗立着另外一座“转角楼”‍‍‍‍,“藤坂写真馆”旧址。

照相馆.png

  这是一座两层的砖木建筑,沿着两条街路交会的方向,呈现出“A”字的构型。

  这座建筑,也是附近的“转角楼”中最为精致的一座。

  建筑的外墙有着非常丰富的装饰细节,绳结、人物、十字花,相较于东方的建筑语言,这座建筑的西方风格更为浓郁。

  极具时代特点、最具特色的是在建筑的顶部,有两座对称的裸体女郎雕像,在那个观念还很保守的年代,这样的建筑装饰曾在长春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这座建筑,曾是当时长春城内最为知名的照相馆之一,许多官员以及商贾都曾在这座照相馆中留影。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这座“藤坂写真馆”更是成为了“宫内府”与政府官衙的“御用”照相馆(为伪满政权服务)。

     溥仪的一张“标准照”‍正是出自这家照相馆。

藤坂写真馆”拍摄的溥仪肖像  资料图片_副本.png

“藤坂写真馆”拍摄的溥仪肖像  资料图片

  坐标:人民大街41号

  离开这片区域,走向人民大街西侧的城区,在胜利公园附近,北京大街、嫩江路交会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另一座建筑‍‍‍‍‍‍露出的一角。

总务厅弘报处旧址_副本.png

  这座建筑,是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旧址,它曾是满铁附属地西侧最南端的建筑。
  建筑建于1937年10月1938年11月竣工,旧址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在伪满统治时期‍‍‍‍,这一机构负责舆论、文艺、新闻的管制,成为侵略者实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如今,作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筑依旧矗立在这个转角处,给予我们警示。
  而在长春站前这片饱经沧桑的老城区中‍,以及其他许多城区‍矗立或曾经矗立着的“转角楼”‍,还有许多许多。
  它们之中,有的穿越几十年的时空‍‍‍,依然保持着本来的面貌‍‍‍‍;有的历经重建‍‍‍,以新的姿态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新建的建筑‍‍,在街路的交叉口拔地而起‍‍‍‍。

  这些不拘一格的建筑,已经成为城市街头一道特殊的风景。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找一个假日,来这片城区不查地图、不开导航漫无目的地随便逛逛、走走。

  也许,就在下一个路口‍‍‍‍,就会有一座造型别致而又装满故事的老建筑,与你不期而遇。(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