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古称“船厂”,源于明代永乐年间骠骑将军刘清领兵在松花江畔大规模造船。松花江边斫木伐树的斧声和着船工的号子,激荡起一个朝代的雄心。直至今日,这座城市中仍然存留着许多与造船有关的名称和遗迹。那开凿过的石崖,那散落在江边和江中打磨过的石板,无不向今人诉说着当年。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朝一个最普通的年份。二月,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吉林市江南阿什哈达一带,忽然开进来大批军人、工匠、船工。他们在这里伐倒千年古木,升起袅袅的炊烟,点燃寂静的篝火,搭起一排一排帐篷,然后趁着雪化冰消,把一批又一批的原木,顺着江流运往十公里外的温德河入江口处,在那里开始造船。这就是明代永乐年间,辽东都指挥使司刘清领兵第一次在吉林市大规模造船的情形。以前史料上曾记载了明王朝在松花江上大规模的造船行动,可是位置在哪里始终存有争议。自从江南阿什哈达摩崖刘清领兵造船的石刻被发现,明代船厂就在吉林市江南温德河入江口一带的事实已经确定。“阿什哈达”为满语音译,含有悬崖峭壁之意,摩崖为汉语,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作“摩崖”。
为了经略东北边疆,明王朝在朱元璋时代,即明洪武八年(1375年)就在辽东成立了都指挥使司。到了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政府派遣内官太监亦失哈率领千人的船队到黑龙江下游东岸的特林,建立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以经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大片土地。由于黑龙江下游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土著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而奴儿干都司驻军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一概需要中原和辽东内地供给,所以明成祖朱棣钦委刘清领兵到吉林市松花江岸选址造船,用以运送官兵、粮食、赏赐品和贡品,保障奴儿干都司的一切军需供应。
刘清铜像
《鸡林旧闻录》记载:“明代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吉林乃其航行之始。”《明实录》又载:“比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使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辽东志》也明确指出:吉林乌拉“东濒松花江、风土稍类开原……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乘流至海西,装载赏赉,浮江而下,直抵其地”。
这里“松林满山,合抱之树遮天盖地”;这里松水浩渺,百转千回,一泻千里;这里扼东北水陆咽喉,是明王朝经略东北之要地。从这一点上看,这座位于京城之北的吉林船厂不仅是连接辽东和黑龙江下游的水路交通枢纽,也是连接辽东与京师的战略桥梁,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明朝要员正是乘着这里建造的船只顺流而下,沿松花江、黑龙江,直抵奴儿干都司治所,奉旨巡视和运送粮草。每次所用的船只有数十艘,随行人员更是一两千人,浩瀚的江水载浮着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招摇,人声喧腾,旌旗漫卷……当时前线战事不多,这与吉林市大量物资中转有力保障密切相关。
刘清领兵在松花江畔的阿什哈达一带造船,正是为了解决向奴儿干都司运送粮食和中央派人巡视时的水上交通之需,遂使得这里成为明朝东北的造船基地。为了垂记,他曾两次命人在船厂附近开山劈石,将他先后三次率军来此造船的时间镌刻在山崖上。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高出水面约10米。两次刻石,时间相距10年。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拓片
第一处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虽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仍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第二处石刻刻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由于久经风雨剥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经认真仔细辨认,碑文为:
“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清 永乐十八年领军至 洪熙元年领军至此 宣德七年领军到此 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 宣德七年重建 宣德七年二月卅日”
这两处碑刻,是东北地区遗存的明代刻石。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领兵造船的骠骑将军刘清,尽管宦海沉浮,一度被谪戍边,但他宠辱不惊,精忠报国,被朝廷派往松花江造船,先后历时十几年,可谓艰辛备尝。这位身历明代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的将军,最初只是安徽富峪卫的千户,与朱元璋是同乡,后来参加了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因有军功,擢升为山西都指挥佥事,又升任陕西都指挥,后因失误,被贬官辽阳,不久又升为辽东都指挥使,史称骠骑将军。刘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第一次领兵造船5年,率领明军1000余人,把吉林市江南阿什哈达到温德河入江口一带,打造成明代经略东北边疆的重要战略物资集散地,使吉林成为当时有名的近水名城。他还建立了一座江神庙,对松花江神充满了敬畏。刘清第二次来吉林造船,是洪熙元年(1425年),这时他发现江神庙已经坍塌,于是又开始重建。这次造船历时几年,史无记载,但是从重建江神庙的举动来看,刘清对当地民风民俗还是相当认同的。刘清第三次领兵造船是宣德七年(1432年),因率船押运粮米等物资前往奴儿干都司,途经黑龙江省汤原县北时遭遇野人女真的抢劫而被朝廷判处死刑,后经许多周折,才得以死里逃生,重回辽东指挥使司任上。
从永乐到宣德年间,可谓是吉林船厂兴盛时期。随后,造船业走向衰落。宣德十年(1435年),“凡采捕、造船、运粮等物悉停止。”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事变后,大规模造船事业终止。伴随着奴儿干都司在东北经略的衰败,吉林造船业在吉林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吉林水师营的战船 来源/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
明代吉林船厂从设立到消亡共四十余年,不仅为明清两朝经略东北,抵御外族侵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掌握了大量的造船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后来的清王朝铺垫下了造船的基业。明正统七年(1442年)二月,刘清病死于辽东都司任所,他的功绩和那些永不沉没的船只永远留在了松花江的山城水驿之间。
来源:经典吉林·史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