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回望:一位抗战老兵的烽火记忆与世纪守望 文史-关东文脉 邱珮峰 3958798
九秩回望:一位抗战老兵的烽火记忆与世纪守望 文史-关东文脉 邱珮峰 395879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九秩回望:一位抗战老兵的烽火记忆与世纪守望

2025-06-30 16:07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窗前,一双布满褶皱的手抚过相册97岁的黄致祥目光落在1946年的老照片上——山城镇照相馆里身着戎装的少年正望过来清澈的目光穿过八十年岁月与老人无声交汇,将烽烟弥漫的岁月封存在这方寸之间

红色记忆1.jpg

  凝视着照片里的戎装少年,黄致祥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个夏天。1937年,河北望都县西白坨村的天空突然被不祥的轰鸣撕裂。9岁的黄致祥攥着课本跑出教室,抬头便撞见机翼上刺目的血红圆标。“飞机贴着房檐飞,震得窗纸哗哗响。没过几天,‘七七事变’爆发,鬼子来了,县里所有学校便关了门。”黄致祥回忆。

  1941年儿童节前夜,红绸飞舞,笑声回荡在月光下的草台,12岁的黄致祥在人群中鼓掌,看同学们扮的秧歌队转着手绢……当天晚上,白坨村和柳坨村的学生们正在搞共同联欢,庆祝儿童节,由于时间太晚,活动过后学生们就住在了柳坨村。然而,天刚蒙蒙亮时,刺耳的砸门声、粗暴的呵斥声却撕裂了黎明的宁静,“由于汉奸出卖,鬼子早早地进村了,他们抓捕了14名区、村干部,用绳子五花大绑然后将他们带到县城全部杀害了。后来,县里安排人把被害的干部尸体抢回了村,这些干部就这样被埋在了村里。”少年黄致祥挤在沉默悲愤的人群中,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变得冰冷僵硬,空气中弥漫着沉重气息。血染的儿童节,成为少年心中第一道伤疤。

  同秋天,八路军的枪声在村头响起又远去。日寇的报复行动愈演愈烈。当焦梁断壁在火光中不断坍塌,13岁的黄致祥推开家人递来的包袱转身追上老师和同学“我去找八路。从此之后,他们一边找部队,一边学习,白天吃住在老百姓家里。晚上赶路。经过半年的徒步一行人最终走到了河北定县,老师把他们送到了冀中七军分区卫生员训练班致祥就此参加了革命队伍。

红色记忆2_副本.jpg

  1942年“五一大扫荡”的腥风席卷华北实行“三光”政策的日军就杀黄致祥所在的卫生员训练班无法继续办下去了他们这些十几岁的小学员便由组织安排隐居在老百姓家中为了防备汉奸告密,他们开始了一周一挪窝”的生活。黄致祥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天领导安排他们转移,走到定县北疃村时发现到处都在埋死人,由于大多是年龄小的学员,他们越走越怕,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当年听老百姓说,头一天鬼子进村见人就杀,后来,鬼子发现村里有很多人都藏起来了。于是便惨无人道地释放了毒气,将整个北疃村的人都毒死了。掩埋尸体的老乡都是北疃村人的亲属,从外乡赶过来为亲人送葬,条件所限,大多数死者都是卷着炕席掩埋的,也有很多人连炕席都没有。”黄致祥说。

红色记忆3_副本.jpg

  1942年夏,随着日军在占领区广修据点,隐蔽在群众家中的学员们接到上级命令,需经望都县前往冀西根据地村干部负责护送。由于黄致祥年纪小,没有“良民证”,但过哨卡时反而未被敌人留意。然而,那位持有“良民证”的女同学却被敌人带走了。为营救她,村干部便安排黄致祥另一位男同学先行至定县等候,自己则冒险前往炮楼通过内线救人通过内应以及老百姓的帮助顺利解救后,三人小心翼翼地穿过日军封锁区,最终安全抵达了山中的八路军驻地。这段频繁转移的经历让黄致祥深有感触:“这一年,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掩护,我们根本无法安全到达驻地。没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共产党不可能取得胜利。那时的党群、干群关系,是真正的鱼水之情。

红色记忆4_副本.jpg

  抵达冀西后,黄致祥被分配到军区联校教卫队学习,学员们分散居住在老乡家中。黄致祥在看护班学习护理专业。这段学习岁月给他留下了诸多难忘记忆:他们在老百姓家铺着草睡在地上;每天的食物是盐水煮黑豆;白天上课没有桌椅,席地而坐;晚上在老乡家摸黑讨论,连灯也没;周日需帮助老百姓上山砍柴初到部队发了一套绿军装,后来就改发百姓便装,头戴毡帽1943年春节,难得吃了一顿饺子,饺子皮是小米面做的,馅是土豆泥,煮好后完整的饺子寥寥无几。

  1943年秋,黄致祥在唐县参加了柯立华大夫的追悼会,并目睹其安葬在白求恩大夫墓旁。同年,日军加紧“蚕食”根据地,为应对此局面,我军开始“精兵简政”。白求恩学校因黄致祥年纪小,动员他回家,但他坚决拒绝部队便将他们这些精简下来的学员编组成队,送往陕北。黄致祥被编入第三大队。

红色记忆6.jpg

  奔赴陕北的征途同样充满艰辛。为避开敌人严密封锁,队伍只能昼伏夜行。过娘子关时,学员们疲惫困顿至极,双脚像灌了铅,眼皮沉重得抬不起来,只能凭着本能拽着马尾巴前行。黄致祥曾在行军途中累倒昏睡他回忆:被后面战友叫醒后,拼命追赶才重新归队翻越摩天岭时,天降大雨,无法停留休整,只能冒雨继续攀爬。行至山腰,雨竟转成了大雪又冷又饿,浑身都湿透了。最后历经千难万险,队伍终于抵达革命圣地延安。黄致祥被分配到“抗大”第三大队卫生队担任护士,驻扎在瓦窑堡。

  1945年日投降后,黄致祥“抗大”队伍徒步进入东北。1946年1月,他所在部队来到通化地区的山城镇,“抗大”总部驻扎在梅河口,后搬迁通化龙泉路。对于经历了多年风餐露宿、缺衣少食的战士来说,山城镇给他留下了好几个第一次: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照相,第一次吃大米饭,部队第一次发棉衣。

  在四平战役抢救伤员时,因战斗惨烈,伤员太多,黄致祥个人共为伤员献血一千多毫升,并被部队记下一等功。

  1946年2月6日,黄致祥通化地区山城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组织派遣黄致祥赴哈尔滨军医大学学习内科学1949年学校转为地方建制,毕业后致祥被分配至辽东省凤城县医院工作1950年抗美援朝前夕,黄致祥调至辽源市医院准备接收志愿军伤员1952年5月,黄致祥通化市立医院院长1979年,他被调任通化地区医院(后更名为通化市中心医院)院长,直至1994年离休。

  岁月无声从冀中平原的苦难童年,到陕北高原的艰难跋涉;从白山黑水间的浴血奋战,到杏林春满的救死扶伤,黄致祥的一生与国家存亡、民族复兴紧紧交织。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这位世纪守望者的目光里,映照着历史的沧桑,更饱含着对这片他曾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并为之奉献毕生心力的土地的深沉眷恋与无限期许。他指尖抚过的,不仅是个人的峥嵘岁月,更是民族解放的永恒见证。那窗前的守望,无声,却胜过万语千言。(作者吴宣霖

初审: 邱珮峰   复审: 曹淑杰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