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有一座人们非常熟悉的老楼,它的位置非常特殊,位于风景优美的胜利公园东南,为公园所三面环绕,与人们熟悉的“省委大院”也仅有一街之隔。
它的外观也很独特,曲面的造型、棕黄的立面以及外墙独特的质感,让这座建筑非常具有辨识度。
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人们曾在这座建筑中,看过电影、赴过聚会、逛过画展。
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这座建筑之中曾承载的那些历史记忆……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伪满“国防会馆”旧址
建筑坐标:人民大街1199号
开工时间:1937年
竣工时间:1938年
设计单位:关东军经理部工务科
施工单位:(日)松木组
建筑现状:吉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文保等级: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坚固的据点
想要了解这座建筑的由来,我们需要先把历史的指针调回至20世纪30年代。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的大片土地,并在中国的国土上炮制了伪满洲国。而侵略者建起的“关东军司令部”大楼,则成为伪满洲国实际上的统治中心。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大楼旧照 资料图片
1937年,在“关东军司令部”大楼的北侧,这座建筑开始兴建。建筑的形式相对比较简单,整体呈现“L”形,转角的部分采用了平滑的曲面造型进行过渡,入口处则设有造型简洁的雨棚,建筑的外立面较为精细:在一层窗下贴有石材,建筑的其他部分则采用了棕红色的长条面砖。整座建筑具有很强的整体感,看上去,有一种“堡垒”的感觉。
30年代的建筑照片 资料图片
这座建筑最初的修建目的,是供日本关东军直属宪兵中队和关东军司令部卫队使用,在建筑的内部设有空间很大的娱乐室,内部提供有围棋、乒乓球桌等多种娱乐设施。
建筑内部的士兵娱乐室 资料图片
同时,作为一座具有军事功能的建筑,建筑的地下部分还设有地下避难所,以应对可能遭遇的空袭。
建筑内部的地下防护室 资料图片
在那个时代,这座建筑与当时的新发广场周围几座坚固建筑,一起构成了拱卫关东军司令部的一道防御工事。
历史的见证
在建成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这座坚固的据点曾见证了一幕幕日伪政权在这片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
这里曾是“国防妇人会”的据点。
这座建筑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国防会馆”,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伪满洲国“国防妇人会”曾在这里办公。
“国防妇人会”这一组织起源于军国主义日本一个疯狂的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一个名叫井上清一的日本军官回国与未婚妻井上千代子完婚,伴随着新家庭的建立,井上清一开始对战争产生了厌倦。而他的新婚妻子在察觉到丈夫的厌战情绪后,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为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她在丈夫归队前夜自杀身亡。畸形的军国主义思想,让千代子送了性命,也让井上清一彻底失去了人性。
日本学者泽地久枝经考证指出,1932年9月16日发生的平顶山惨案中,日本屠杀了3000名中国无辜村民,而下达屠杀命令的,正是井上清一。
而这起疯狂而荒唐的千代子自杀事件,却被当时的日本官方和媒体作为“忠君爱国”的典型,通过报纸、电台等各种媒体予以大力宣传。日本还有两家电影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将这一题材拍摄成两部电影《啊!井上中尉妇人》和《死亡的饯别》,不仅在日本全国放映,还将影片空运至侵华前线播放。一时间,千代子被盛赞为“昭和之烈女”。
随后,“国防妇人会”这一组织宣告成立,组织日本青年女性参与到军国主义的活动之中。在日本官方、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一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在1934年,成员已达54万人;至1937年,成员更达到了684万人;至1943年,成员人数已经将近千万。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的“国防妇人会”以及其他妇女组织也纷纷踏足中国东北,在大连等地设立了支部。
伪满当局则于1934年在长春成立了“国防妇女会”。不过,当时伪满的“国防妇女会”与日本的“国防妇人会”并无统属关系,在吸收会员方面,还与后者存在竞争关系。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之后,为了实现各类组织的统一管理。在日本侵略者的操控下,伪满“国防妇女会”于1938年被改组为伪满“国防妇人会”。改组之后的这一组织,不但名称与日方统一,领导权也完全掌握在了日本军政要员夫人的手中。尽管由伪满洲国务总理张景惠之夫人出任名誉会长,但具有实际权力的会长则由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夫人东条胜子担任,副会长也由伪满洲国总务厅长官星野直树的夫人星野操担任。
在“国防妇人会”的章程中,更是直接规定,国防妇人会其实质之指导由关东军司令部任之,与日本国防妇人会之关系,讲求紧密协同提携之手段。
这一组织,曾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服务于日本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组织成员参与日伪军队“出征仪式”,慰问日伪军队伤病员,通过“自愿献纳”与强行分摊,为日伪军队制作装有衣物、日用品的“慰问袋”,通过“献纳”衣物、首饰换取资金,作为日伪政权的“国防资金”……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这一组织成为了侵略者的帮凶。
伪满“国防妇人会”在街头宣传 资料图片
这里还是日本侵略者对华发动细菌战的历史见证。
1940年,一场大规模的鼠疫在农安暴发,随后,疫情一度扩散至长春市区。许多资料表明,这起鼠疫的出现源于日本军队进行的细菌实验。
731部队成员金子顺一在《PX 效果测算法》中,记载了731部队在中国使用鼠疫跳蚤攻击的6个地点、时间和攻击效果。根据这一纪录,日方曾先后两次,在农安附近投下0.005公斤和0.010公斤携带有鼠疫的跳蚤。
疫情暴发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下达第699号命令:关东军防疫给水部,迅速以所需人员和材料担任防疫。这里提到的“防疫给水部”,正是石井四郎的731细菌部队。
当年10月7日,石井四郎及731部队主要成员,以“关东军临时鼠疫防疫队”的名义进驻“国防会馆”,并在建筑楼上挂起了巨大的标牌:“关东军临时鼠疫防疫队本队”。据资料记载,这一标牌的尺码之大非常惊人,从三楼的楼顶一直垂到底层。在此次鼠疫疫情防控期间,大量中国患者被日方逮捕、监禁,甚至进行活体解剖。
此次鼠疫暴发几个月后,日本军队对中国的大规模细菌战悄然展开。1940年10月,日本侵略者使用感染鼠疫的跳蚤袭击了交通便利的浙江衢县(今浙江衢州)以及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宁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建筑的变迁
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座建筑,也见证了新的一页页历史变迁。
在国民党控制长春期间,这座建筑曾作为国民党暂五十六师师部使用。
1948年,长春解放之后,这座建筑的用途曾经几经变迁:它曾先后由长春电影发行放映站、吉林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使用,曾经作为电影院使用;也曾被改建成为酒店。
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外貌 资料图片
在此期间,建筑的外观曾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4年,经长春市文物局批准,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座老建筑进行了装修。
修缮之后的方舟美术馆 资料图片
此后的几年间,这座建筑曾成为市民熟悉的“方舟美术馆”。
如今,这座建筑作为吉林省网信办的办公楼,守护着一方网络信息空间的晴朗。
车水马龙的街路旁,这座承载着一幕幕历史记忆的建筑,静默如初,而在它身旁,早已换了人间。(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王宝凤 《“满洲国防妇人会”探究》
房俐 《档案吉林 省档案馆卷 下》
张艳荣 《1940年日本细菌战引发的农安长春鼠疫考——基于731部队解密资料的研究》
解学诗 《战争与恶疫——七三一部队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