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西环城路附近林立的楼群之间,一座烟囱突兀地指向天空与周边的景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穿过一片广场,走近这座斑驳的烟囱,在绿树的环抱下,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下来,眼前一面厚重的石壁,用沉甸甸的文字,记载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沉重历史。
这座烟囱的特殊身份,也会随之展现在你的面前。
它,是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留下来的唯一可见的地上建筑。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
建筑坐标: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自兴路与振兴路交会
建筑年代:20世纪30至40年代
文保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庞大的营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曾将细菌作为侵略中国的特殊武器,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提起侵华日军的“细菌部队”,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想到一组特殊的数字——731。而相对于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另一支细菌部队的“知名度”则要小得多。
事实上,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这支部队和731部队一样,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
这支部队,就是设立于长春、与731部队并称“恶魔兄弟”的侵华日军第100部队。
1936年,长春西南一个名为孟家屯的小村庄,成为日本人的关注之地。
在日本人的指示下,伪满政府征用了这里的一大片土地,随后“出售”给日方。此后,建筑师与施工队开始进驻这一区域,短短的时间里,在被强征的中国劳工夜以继日的血汗劳动之下,一片巨大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无论是日本军方还是伪满政府,都没有为这片新建成的建筑举行公开的庆祝仪式。因为,这座建筑藏着极其险恶的用心,进驻这片建筑群的就是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第100部队。
100部队营区旧照 资料图片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1931年设在奉天(今沈阳)的日本关东军临时病马收容所。1933年初,这一机构迁到长春,并在1936年在孟家屯一带建立起总部营区。1941年之后,改名为“第100部队”。
100部队在孟家屯建设的这片营区范围非常庞大,南北长2华里、东西宽1华里,算上周边的实验用地,南北长约5华里、东西宽约3华里。
在当时的营区建筑中,大多数建筑为平房,距离营区正门120米左右的地方,则建有一座本部大楼,这也是营区中的主要建筑。
这座建筑的地下室和一楼都是实验室,一条条地下通道把这座核心建筑与营区内其他重要建筑连在一起,关押犯人的地下囚室、饲养实验动物的房舍……
100部队营区内的建筑 资料图片
严格掩盖的秘密
驻扎在这里的侵华日军第100部队,是奉日本裕仁天皇敕令,将本部设立在中国长春的一支具有多个分支、规模庞大而又极端秘密的细菌部队,也是侵华日军在中国设立最早的细菌部队。
100部队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史上,始终打着“军马防疫”的幌子,实际秘密从事细菌武器研制,以及实施细菌战和细菌破坏活动。和731部队不同的是,731部队针对的目标主要是民众菌种,主要是鼠疫和伤寒;而100部队针对目标则是牲畜和民众,重点研究的菌种则是炭疽和鼻疽。
针对细菌作战,100部队建立了非常严密的组织。在司令部之下,设有五个职能部门与总务部:
第一部门研究鼻疽杆菌、炭疽热杆菌以及传染性贫血病毒等,能导致牲畜迅速死亡的各种病原体;
第二部门研究、实验、制造细菌武器及进行细菌战的方法,是该部队最为主要的部门;
第三部门负责研究牲畜防疫;
第四部门负责动物饲养;
第五部门负责培训从事细菌工作的技术人员,又称“531部队”。
总务部负责专用牧场、农场的管理等工作。
在这支部队之中,科学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据100部队工作人员平樱全作供认,仅第二部人员中就有佐官20名,科学工作员30名及技术人员50名。该部队之中,担任各部的分部长职务的都是细菌专家、植物学专家、有机化学专家或病理学专家,其中有些是在役军官,有些则是受雇的科学工作员。前关东军兽医处处长高桥龙笃也供认,100部队各支队及各兽疫部队长,均由细菌学医生充任。
作为100部队的一大特色,这里女性工作人员也很多,有时竟占到总人数的2/3,但在为细菌战效力时,她们也决不含糊。
为了掩盖这一营区所开展的不可告人的工作,这片区域被严格保密。营区的四周被至少3米高的电网环绕,卫兵24小时在营区巡逻。除了部队强征的劳工和极少数的中国专家之外,其他中国人绝对禁止靠近,获准进入营区的人则要被严格搜身。也正因如此,当时的人们对这支部队知之甚少。
在战争期间,第100部队开足马力,进行细菌武器的生产。1943年12月后,根据关东军司令官批准的计划,100部队增设第二部第六科,负责大批生产细菌武器。原关东军兽医部部长、兽医中将高桥隆笃曾在1943年底,向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报告,第100部队每年生产炭疽热细菌1000公斤、鼻菌细菌500公斤、锈菌100公斤,生产规模虽然不及731部队,但其破坏力不遑多让。
不过,凶残的细菌战,也无法扭转侵略者注定的败局。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不甘失败的日本侵略者,将各类实验资料运回国内或就地销毁。同时,动用三吨炸药炸毁营区建筑、设施,从1945年8月8日到10日三天之间,100部队的营房内爆炸声不断,庞大的建筑群转眼间化为一片废墟。
被第100部队销毁的部分细菌制造设施 资料照片
为了掩盖真相,没来得及用于实验的人员,则被残忍杀害。另一方面,细菌部队在逃窜前夕,一些人畜共患细菌被投放到井中,带有致命细菌的动物则被四处投放。一时间,东北多地暴发鼠疫、霍乱、鼻疽等疫情,影响持续多年,至少数万居民染疫死亡,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1950年长春市防疫所医生白景山、防疫员王树春调查记录的大广村农民控诉第100部队罪行的档案资料 资料照片
罄竹难书的罪行
真相,终究是无法掩盖的。
1949年春,当地的村民在昔日细菌部队的营房附近,挖出了大量马骨、人骨。
当时的报纸记载了这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当地老乡为了挖肥料上地,结果挖出来的有马骨、也有人骨,后来越挖,发现人的尸体越多,弄得大家谁也不敢挖了。郑洪生老乡说,掩埋场西边一里来地的一长条,埋的全是人。张子斌老乡讲,不仅上面是人,挖到六尺至一丈深,还有人的尸体……
1949年末的伯力审判,则第一次面向世界公开揭露了日本侵华期间,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真相。该部队不仅仅是以马匹(也包含其他大牲畜和小动物)和农作物进行细菌实验,也利用数以千计的活人进行细菌实验。
1941年进入100部队的技术人员三友一男供述,进行这种(人体)实验的办法,是用一种使受实验者觉察不到的方法,发给他们催眠药或毒药去吃,受实验的是七八名中国人和苏联人,实验时所用的药品都是掺在食物内的,在两个星期内,曾把掺入药品的食物,给每一个受实验的人用餐五六次,受实验的人在喝了汤后,经30分钟或一个小时,就睡着了。一连睡5小时之久,所有受实验的人们经过两个星期的实验后,就衰弱得再不能用于实验了。
在被问及不能用于实验的人会如何处理时,他回答称,为了保守秘密,所有这些受实验的人都被杀死了……我把这尸体埋在部队的家畜墓地,是在同一个地方,不是同一个坑子……
伯力审判中的日本战犯 资料照片
越来越多的口供、见闻,还原出了这座被严密封锁的营区中所发生的一幕幕惨 剧:
在当时,许多被日本宪兵队抓捕的“反满抗日分子”,被通过“特殊输送”的方式运送到第100部队作为“实验材料”,许多民众赖以谋生的牲畜也被作为“剿匪缴获”运至长春,饲养在20余栋1万多平方米的场舍里,供第100部队开展实验。
为了积累细菌作战的实验数据,这一部队还多次派遣“阴谋破坏班”“防疫班”,在东北各地散布细菌,人为制造疫情……
血债累累,罄竹难书。
不容忘却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在那段百废待兴的岁月,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这座细菌工厂的残垣断壁旁,建起了新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制造厂。而这座烟囱所在的区域,则曾由第一汽车制造厂散热器分厂使用。
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区域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遗址近20处,但是伴随着旧城区的改造,昔日的建筑遗存不断消失在崛起的楼群之间。地上建筑,仅余下这座烟囱。
楼群中,孤零零的烟囱
2019年10月,侵华日军第100部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座布满斑驳的烟囱为茂密的树木所围绕,环绕这座烟囱的一幅幅展板则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罪行。
为树木所环绕的烟囱
近年,在这座烟囱旁,一座宽广的遗址公园完成了修建。遗址公园中,一面巨大的石壁镌刻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石壁上,记录着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的累累罪行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隔着这座遗址公园、这座烟囱,正对着的街路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振兴路”。
如今,昔日的细菌部队遗址已亮起万家灯火,而这根烟囱则依然静默伫立,以其自己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刘信君 《简明吉林历史》
金成民 《日本军细菌战》
谢忠厚 《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报告》
拂洋 《伯力审判——12名前日本细菌战犯自供词》
谢尔顿·H·哈里斯 《死亡工厂——美国掩盖的日本细菌战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