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西大营旧址:这片百年营区,仍在警示着我们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65911
日本关东军西大营旧址:这片百年营区,仍在警示着我们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6591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日本关东军西大营旧址:这片百年营区,仍在警示着我们

2025-07-28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提起战争,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

  密集的枪炮声打破了边境线上的沉寂,炮火轰击着坚固的防御工事,步兵则如潮水一般,跟随在碾过铁丝网的坦克身后,向对方阵地发起冲锋……

  然而,在八十多年前那场导致东北大好河山落入敌手的战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为在那个屈辱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军队就沿着交通便利的铁路线,驻扎在一座座重要城市的心脏地带。

  今天,在长春的西广场一带,昔日侵略者所盘踞的营房依旧静静伫立,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

修缮之中的建筑_副本.png

修缮之中的建筑  资料图片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日本关东军西大营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市芙蓉路225号

  修建时间:20世纪初至30年代

  文保等级: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屈辱的历史

  1904年,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丰饶的财富,日俄战争爆发。中国的土地成为列强厮杀的战场,东北人民更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

  1905年,战争以日本的惨胜告终。根据双方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沙俄将宽城子(长春)至旅顺口中东铁路及其支路、附属地,转让给日本所有。

1905年,日方接管宽城子站_副本.png

1905年,日方接管宽城子站  资料图片

  尽管双方约定撤军,不过也在条约及附约中约定,日俄两国因“守备”铁道之需,可在铁路沿线驻扎军队,以每公里十五人为限。

  在此后的时间里,日本开始以“守备”铁路为名,在铁路沿线的多个重要城市,开展军事部署。

  在当时除宪兵部队之外,日本在东北部署的军队主要包括两类:“驻扎师团”及“守备队”。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方将参加日俄战争的部分师团滞留在中国东北,称为“驻扎师团”。自日俄战争后至1931年的20余年间,“驻扎师团”基本上每两年,与日本本土师团轮换一次,总轮换频次多达 15(队)次。

驻扎师团_副本.png

  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日本“驻扎师团”变更情况  资料图片

  1906年,日本又以保护铁路为借口,在中国东北设置了“独立守备队”,“专任铁路警卫,并保护电线之责”。独立守备队独立于驻扎师团之外,负责“守备”铁路以及“满铁附属地”,属永驻性质。

部署情况_副本.png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日本“独立守备队”的部署情况  资料图片

  1919年,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并将原关东都督府的“陆军部”升格为“关东军司令部”。至此,关东军正式成立。“驻扎师团”与“独立守备队”则成为关东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大的营区

  而长春的“西大营”则是日本“驻扎部队”与“独立守备队”在长春的驻地,位于当时的西广场西侧、西一条通(今西三条街)旁。

1929年,地图中的西大营一带 资料图片.webp_副本.jpg

1929年,地图中的西大营一带 资料图片

       这一营区始建于1907年,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扩展、新建,直至1931年营区内的建设才基本完成。

  这座庞大的营区,“驻扎部队”驻在营区北侧,“独立守备队”驻在营区南侧。

30年代日方的航拍照片.webp_副本.jpg

  30年代日方的航拍照片,图中左侧为“独立守备队”驻地,右侧为“驻扎部队”驻地  资料图片  

       最先建设的是位于营区南部的“独立守备队”兵营,再之后,驻扎部队的办公楼,兵营宿舍、操场、靶场、卫生队以及将校俱乐部等建筑,也陆续在营区北侧建成。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这片营区已经颇具规模。

长春“独立守备队”早期建筑_副本.png

长春“独立守备队”早期建筑  资料图片

日方驻扎部队的营区全景。_副本.png

  日方驻扎部队的营区全景。图中标有“长春駐剳隊”字样,“駐剳”意为“驻扎”  资料图片

驻扎旅团司令部旧照.webp_副本.jpg

驻扎旅团司令部旧照 资料图片

  驻扎部队的司令部,则设置在营区附近西广场的一角。

  在当时,为了熟悉东北作战环境,盘踞于此的驻扎部队、独立守备队,频频进行军事演习。进行军演的理由多种多样,春操、秋操、冬季耐寒行军、战史考察、联合演习、夜间演习……各种名目,不一而足。

  而在行军和演习中,日军不但以此熟悉作战环,同时还公然借机踏查东北的地形、地貌、物产资源,为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活动进行先期准备。

日方驻公主岭的守备队开展冬季行军演习.webp_副本.jpg

  日方驻公主岭的守备队开展冬季行军演习 资料图片

  时任吉林省政府主席的张作相对此曾有警觉:自新兵增驻以来,于路线附近,日施其行军之演习,寒暑不辍,抗议无效,因之蹅毁田禾,扰害居民、殴伤行人,枝节横生,毁损之案索偿未覆,实为辽吉两省腹心之隐患。

  但即便如此,为了避免摩擦,东北地方当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对日方的军事演习予以默许,或是仅仅在外交公文中予以无力的交涉。

  根据满铁档案记载,1907至1931年,仅在长春周边,日方即进行军演187次。

  频繁开展的演习日益成为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也逐渐使中国军民放松了警惕,为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军队未能及时反应埋下了隐患。

  历史的记忆

  1931年9月13日,刚上任不久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率领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坂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幕僚,共计50余人,来到长春的“西大营”,检阅了这里的部队。

  在致训词时,本庄繁明确地说,近来满铁沿线附属地一带,土匪十分猖獗,我军警备职责所在,不可轻视,应对反抗我者及土匪式之行为者,采取断然手段处置。

  这一发言,实际上是对驻长日军的动员。

  1931年9月19日,在得知日军在沈阳的行动得手后,驻长春的日军第4联队按事先预定,派第2大队的5、7两个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小队(排),于19日凌晨3时,从西大营出发,直取南岭大营的中国炮兵团。同时命令第4联队第1大队的1、2、3中队和机关枪中队,于19日晨4时10分出发,突袭就近的宽城子护路军营。

  长春宽城子、南岭的驻军,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不顾不抵抗的军令,自发地进行了一场英勇抗击日寇的斗争,他们虽然最终没有打退侵略者,但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日方驻公主岭的守备队开展冬季行军演习.webp_副本.jpg

       1931年9月19日后,“西大营”堆放着日军突袭南岭、宽城兵营所掠获的物资  资料图片

  1932年,伴随着日本侵略者将关东军司令部从沈阳迁至长春,在新发路旁的关东军司令部大楼落成前,关东军司令部的部分机构曾经暂时在“西大营”办公。

西大营的驻扎部队办公楼.webp_副本.jpg

  西大营的驻扎部队办公楼,挂上了“关东军司令部”的牌子 资料图片

       因为日本关东军司令兼任“驻满大使”,“西大营”的将校集会所则被作为“日本大使馆”使用。

西大营内的将校集会所.webp_副本.jpg

  西大营内的将校集会所。建筑曾临时作为“日本大使馆”使用 资料图片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第七军曾将这一营区作为驻地。

  长春解放后,这里成为解放军的部队驻地使用至今。

  历史的记忆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这片营区之内大部分建筑均已拆除。但根据专家考证,在这片营区之中,仍有几座建筑穿越数十年的风雨,保留到了今天。

2019年的营区外观_副本.png

2019年的营区外观  资料图片

  这些建筑之中,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南侧营区的部分兵营建筑,建于1907年至1910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建筑中的日本红砖、小粒径的水刷石,以及四坡屋顶的水泥瓦、木制的檐板、檐口,显示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如今,昔日侵略者发动战争的据点,已经成为解放军守卫国土的营盘。百年之间,这座庞大的营区也由此见证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军事存在,前者用刺刀践踏生命,后者以热血守护安宁。

  站在这座营区之外,驻足聆听风声之中,你能听到这里回荡着历史的回响: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梁晓云  《略论近代日本在华驻军特权与侵华战争(1868-1937)》

  刘宇梁  《“满铁附属地”日本驻军问题研究》

  王   亮  《文物建筑控制地带的建筑设计研究——以“日本关东军西大营旧址”训练中心设计为例》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