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吉林棋局:三十载四抛橄榄枝,纳哈出如何接招儿?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66209
明太祖朱元璋的吉林棋局:三十载四抛橄榄枝,纳哈出如何接招儿?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6620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明太祖朱元璋的吉林棋局:三十载四抛橄榄枝,纳哈出如何接招儿?

2025-07-29 10:09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14世纪下半叶,在辽东地区发生了一场长达30年的对峙。

  这场对峙的主角,一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虽然出身低微,但性格坚毅、富有韬略。既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又是仁慈之君,对前朝旧臣“皆生全之,未尝轻杀一人”,彰显慈悲胸怀。

明太宗朱元璋_副本.png

明太祖朱元璋  资料图片 

  另一位,则是前朝旧臣太平路万户、开原王纳哈出。

  他出身显贵,“拥数十万众”,以金山(今辽源市大哈拉巴山)为阵,以新泰州(今白城市城四家子古城)为营,招揽旧部,囤积粮秣,胸怀复国之念。

  在这30年对峙中,朱元璋曾四次遣使致书,诏其归附。对朱元璋的召唤,纳哈出选战还是选和——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考验着双方的智慧和耐心。

  纳哈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

  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的九世孙,曾担任太平路(今安徽当涂县)万户。

纳哈出_副本.png

“开原王”纳哈出  资料图片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大明兵克太平,执其万户纳哈出”,被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擒获后,朱元璋“以为元世臣子孙,待之甚厚”。对朱元璋的礼遇,纳哈出却表现得闷闷不乐,心不在焉,这让朱元璋身边将领徐达等人气愤至极,力主杀掉纳哈出。对此,朱元璋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胸怀,对徐达等人说:“无故杀之,非义。吾意已决,姑遣之”。随后,朱元璋召见了纳哈出,纳哈出向朱元璋施礼致谢:“荷主公不杀,诚难为报。然我北人,总不能忘本。”

  纳哈出不忘旧主,朱元璋为其忠义所感,对纳哈出说:“为人臣者,各为其主。况汝有父母、妻子之思念,遣归,仍从汝主于北。”年末之时,释放了纳哈出,“遣之北归”,并给予银两,作为纳哈出路上盘缠,“资而遣之”。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初,纳哈出回到辽阳行省,开始对辽东“红巾军”大开杀戒,“辽东贼皆为所殄”。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任“辽阳行省平章政事”,“据有沈阳之地”。

  期间,他曾前往漠北觐见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元惠宗得知纳哈出在辽东“拥数十万众”,就把复国希望寄托在纳哈出身上,升其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后加纳哈出“太尉”“开原王”等官爵。

  纳哈出雄踞辽东,一些元朝旧臣、将领等纷纷奔向辽东,投于纳哈出麾下。

  纳哈出北归辽阳行省后,招兵买马,气焰日炽。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闻此信坐卧不安,思虑再三,决定以攻心为上,劝纳哈出归附。如此,辽东免于战火,生灵免于涂炭,边陲得以稳固。

  1369年5月,朱元璋首次遣使致书纳哈出。即“洪武二年乙酉四月,太祖遣使以书谕纳哈出。”朱元璋在谕书中说:“将军昔自江左辞还,不通音问,十五年矣。近闻戍守辽阳,士马强盛,可谓有志之士,甚为之喜······所遣内臣,至将军营,即令其还。书不多及。”朱元璋派遣使臣至辽阳行省纳哈出军营,以朱元璋谕书示纳哈出,纳哈出对此未做任何回应。

  1370年6月,朱元璋第二次向纳哈出伸出橄榄枝。

  “洪武三年庚戌五月,太祖遣使复以书谕纳哈出。”在谕书中,朱元璋言辞恳切,苦口婆心,力劝纳哈出来归,并表明自己的心迹,“朕独不能为辽东故人留意乎?”

  《明太祖实录》这样记载:“······今天下已定······朕闻尔总其众,不忍重扰,特命使者告以朕意。”朱元璋耐着性子给纳哈出讲天下大势:“南极朱崖,北际燕云,一时豪杰,顺天爱民,悉来归我。”唯独你纳哈出还不来归呢,“岂以辽海之远,我师不能至欤?抑人谋不决,故首鼠两端欤?不然,必以曩时来归,未尽宾主之欢,谓朕不能虚怀耶?何相忘之深也!”朱元璋连续四问,戳中纳哈出此时的心境,他同时警告纳哈出“哲人知几,毋贻后悔”(哲人通过洞察事物的细微征兆,能够预见并避免错误,从而不会留下后悔)。

  1371年(明洪武四年)7月,朱元璋第三次致书于纳哈出。

  “太祖遣断事官黄俦赍(jī)书谕纳哈出。”在谕书中,说道:“前者万户黄俦回,闻将军威镇辽左,英资如是,足以保定一方。然既往不复,君子岂不察欤?”并从“赵宋”“故元”讲到“四帝一王”(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明升),再讲到自已“北定中原,南定闽、越,东取方氏,西收巴蜀,四帝一王,皆为我俘虏······华夷悉定,天下大安,此天命,非人力也。”“胡无百年之运,大厦既倾,非一木可支,衅之后先,惟将军自思之。”此次,纳哈出对使臣黄俦“拘而不遣”,把黄俦留在自己军营中。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勇气计谋非常人能比,连续三年派遣使臣招抚纳哈出,足见其诚意。与此同时,他也准备了另外一手,以武力逼迫纳哈出归附,提醒纳哈出“吾兵亦守辽左,与将军旌旗相望”。《明太祖实录》还写到:“元臣纳哈出等未附,以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都指挥使,总辖辽东诸卫军马。”

  面对明朝大军压境,纳哈出曾主动出击,但几次尝试都失败了。

  自己屡次抛出橄榄枝,纳哈出不但未予理睬,反而屡屡侵扰明朝辽东驻军,这让朱元璋心怀愤懑。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9月,他第四次“遣使赍诏往金山,谕纳哈出”,明白地告诉纳哈出:“自今以往,若能通一介之使,雪前日之愆,朕亦不较。不然,必致生缚。于此之时,何面目以见朕?谕至,其审思之。”朱元璋在谕书中警告纳哈出,若动武讨伐,大军所至必为齑粉,此时你有何颜面来见我?

  纳哈出依然对朱元璋的招抚和警告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甚至不遣一介之使。1371年(明洪武四年)7月,依金山筑垒,囤积粮草,修练军队,不断侵扰明朝辽东驻军。“洪武七年甲寅十一月,纳哈出复引兵寇辽阳,千户吴寿等击走之。”“洪武八年乙卯,纳哈出寇辽东,都指挥使叶旺大败其兵。”“乙卯十二月,纳哈出寇辽东······”等。

  对此,朱元璋做了防备。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12月,“太祖命立沿边诸卫以备胡”,并对宋国公冯胜说:“纳哈出据金山,数侵扰辽东,宜于大宁诸边隘,分兵置卫以控制之。”设置卫所,屯驻重兵,防备和回击纳哈出的侵扰。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2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师二十万北伐。”准备以武力逼迫纳哈出归附。三月,冯胜率军队进驻大宁,五月,冯胜留兵五万守大宁,率大军直趋金山。

城四家子城址2016年全景(西—东) 资料图片_副本.jpg

新泰州(今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 资料图片

  明军势大,纳哈出孤军难支,被迫离开金山,率军远遁,营于千里之外的新泰州。《明太祖实录》记载:“五月五日,得军中遣至降胡。又云纳哈出弃金山巢穴,营于新泰州,去辽阳千八百里。”六月, 冯胜率军进驻金山以西,捕获纳哈出屯卒三百余人,得马四十余匹。

  纳哈出至新泰州后,一边修建加固城池,一边排兵布阵。新泰州之外围设三处屯兵据点,“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辎重富盛,蓄牧著息”。这三处据点用一条线连接起来,是一条军事防线,横在冯胜进军路线上。

  有关资料分析,“榆林深处”,即今通榆县边昭、兴隆山一带。当时,此地榆树繁盛,遮天蔽日,是屯驻军队隐秘之所。

  1974年5月,在通榆县兴隆山镇发现一枚“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印”,兴隆山镇大概就是“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军队屯驻地,此印遗失在这里。

万户印_副本.png

  1974年,通榆县兴隆山出土“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印”(资料图片)

  “养鹅庄”,今前郭县王府镇、哈剌毛都镇一带。

  “龙安一秃河”,今伊通河。辽朝“信州”之地。

  纳哈出在新泰州刚准备喘口气,孰料明军大军压境,此时,纳哈出营垒内部出现裂痕,全国公观童、部将乃刺吾等归附明军,九月初,“大军逼之,纳哈出计无所出”。乃剌吾为纳哈出旧部,力劝纳哈出归附,纳哈出犹豫未决,遣使至冯胜兵营,窥探明军底细。使者返回后将见闻如实禀报纳哈出。纳哈出闻之,知事已不可为,仰天长叹,凄然曰:“天不复与我有此众矣!”遂率数百骑“往一秃河受其降。”

  纳哈出前往一秃河(信州)归附,驻守在松花河(今松花江)以北纳哈出部众闻讯而降,“凡四万余,并得其各爱马所部二十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纳哈出归附后,征虏大将军冯胜向朱元璋上《贺平纳哈出表》:“胜等以故元降将纳哈出所部官属将三千三百余人,马二百九十余匹,金、银、铜印百颗,金银虎符及牌面一百二十五事”。其中,9个王,4个国公、郡王,5个太尉、国公,13个行省丞相、司徒、平章,31个右丞、左丞,32个参政、知院,81个院使、同知、副枢······

  随着纳哈出的归附,朱元璋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龙颜大悦,重赏纳哈出。“赐故元降将纳哈出文绮帛各十匹,白金二百五十两,衣一袭,赐其妻衣缄线靴。”“给赐纳哈出妻子米五百······”等。九月末,纳哈出等至应天府,觐见明朝皇帝朱元璋,君臣二人分别三十二年再次相见,颇有感慨。“上抚慰甚至,赐以一品服,封为海西侯。”纳哈出所部官属,皆授官职,并处之云南、两广、福建等地为官。

  纳哈出生来嗜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酒局未半,他已醉倒山公”。盛夏时,纳哈出酒醉后用凉水“沃身”,洗凉水澡,久而久之,惹来了疾病。“上命医疗之而愈,常戒其饮。”朱元璋命太医治好了纳哈出的病,常常劝他戒酒,纳哈出也有所收敛。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纳哈出奉旨跟随颍国公傅友德等远征云南。途中“饮酒如初,行至武昌疾复作,卒于舟中。”

  朱元璋闻知纳哈出死讯,心怀哀怜,“诏归其柩于京,归葬都城南门外。”下诏令将纳哈出灵柩运回应天府,葬于京城南门外一处风水之地。

  10年后,朱元璋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上崩于西宫······辛卯,葬孝陵。”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了,葬在应天府孝陵。

  纳哈出雄踞辽东30年。他和明朝中央政府对峙的30年,在吉林中西部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朱元璋心怀慈悲,遣使致书,四抛橄榄,纳哈出审时度势,“纳款输诚,格心向化”,避免了民族之间相互残杀的悲剧,维护了明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国家统一。   (作者:吴澍)       

  参考资料:

  1.《明太祖实录》

  2.《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明)胡广等编篡

  3.《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二(明)钱谦益 著

  4.《关东文化大辞典》李治亭主编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