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碧血沃山河:魏拯民烈士殉国地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66810
青山埋忠骨,碧血沃山河:魏拯民烈士殉国地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6681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青山埋忠骨,碧血沃山河:魏拯民烈士殉国地

2025-07-31 13:4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1909年出生于山西屯留。他只有32年的短暂人生,却有16年的革命生涯。他是吉林历史上第一位中共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魏拯民”是他在东北抗日前线一直使用的化名,誓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如今,他战斗过的土地已成红色教育基地,告慰着这位英雄。

密营.png

  档案

  名称:魏拯民烈士殉国地

  所在地: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东北27.5公里牡丹岭西麓二道河子沟魏拯民密营前

  形成时间:1941年

  保护级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魏拯民.png

  魏拯民,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原名关有维,字伯张,曾用名魏民生、冯康等。1909年2月3日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

  1925年9月,魏拯民入山西省立太原第一中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考入国民党军第13路军安阳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军事。翌年夏因病离校到北平,在学生中从事党的活动。1932年春派往东北,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道外区委书记和市委书记。1934年3月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1935年5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委员。是年夏,受党指派赴莫斯科听取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传达。回国后跋山涉水,到吉东和东南满地区传达会议精神。

  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一路军政治部主任。同二军军长王德泰,指挥所部转战长白山区,与杨靖宇部密切配合,沉重打击日伪军,发展了长白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至1940年3月,杨靖宇、王德泰先后牺牲,形势极端困难,他抱病指挥一路军余部继续在东南满地区艰苦奋战。1941年3月8日在战斗中牺牲,享年32岁。 

  魏拯民去世后,警卫战士用原木楞丘起来(即浮厝),旋即离开,寻归大部队。不久,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先后两次进山进行破坏,放火烧毁了密营,割下了烈士头颅,烧毁了烈士遗体,将遗骨草草埋在密营附近,立了一个高1米,直径20厘米的木桩,上写“讨伐”战功的谣言,发表在伪《吉林新闻》1941年3月11日的报纸上。

  1960年5月,吉林省文物普查时,找到了这处密营遗址。1961年10月18日,延边“魏拯民烈士遗骨踏查队”找到并确认为魏拯民密营和墓地。经过清理发掘,在当时焚烧遗体的大松树下找到一些碎骨和已经烧成灰的衣服,没有找到全部遗骨。第二天调查得知,当年讨伐队曾指使人将散在密营前的尸骨收拾在一起埋起来,并立了一个木桩。踏查队又反回遗址,找到了日本讨伐队立的木桩,并发掘出盆骨、一条下截腿骨和部分脊椎骨。10月23日踏查队按着汉族风俗,将遗骨装殓在特制的骨尸匣内,重新厝葬在密营前,并树立木碑。

  1986年12月,中共桦甸县委、桦甸县人民政府在魏拯民墓地约5米远的地方立了“魏拯民烈士殉国地”的花岗岩石碑,并修复了密营房屋。纪念碑高2.5米,正面竖书阴刻: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政委魏拯民烈士殉国地。

殉国地资料1.png

  1987年9月3日,中共桦甸县委、桦甸县人民政府在魏拯民密营的小二道河子沟口菜抢子屯路旁立了花岗岩石纪念碑,桦甸县史志办公室为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高1.8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评价魏拯民:“忠诚笃实很有毅力,富有一切能力,久经斗争的革命家。”2014年,魏拯民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魏拯民桐像.jpg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 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