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庄太后父母碑为何建在吉林松原?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2274
清孝庄太后父母碑为何建在吉林松原?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227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清孝庄太后父母碑为何建在吉林松原?

2025-08-21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查干湖东岸的长山热电厂水上公园北侧,坐落着一个名为库里屯的村落。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十分优美。在村落旁一处秀丽的荷花池畔,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这就是吉林省著名的清代碑刻追封和硕忠亲王碑”(也称“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当地人俗称“库里碑”。

  古迹档案

  古迹名称:清追封和硕忠亲王碑

  古迹坐标: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建造年代: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

  古迹规模:通高5.82米

  文保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_副本.png

  “库里碑”是清代孝庄文皇后的生父生母碑。

  孝庄,又名布木布泰,清初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孝庄是清太宗皇太极之妃,清世祖福临生母,顺治朝称太后,康熙朝称太皇太后。孝庄,为人精明智慧,在满人入关之初,她辅助幼年的顺治皇帝,周旋于睿亲王多尔衮和镶兰旗旗主济尔哈朗等权势集团之间,化解了多次险恶的政治风波,使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儿子。她在满族亲贵中极有威望,康熙亲政后,她又辅佐年仅14岁的康熙,干练果断地剪除了专权擅政的满族权贵鳌拜,稳定了政局。她生在在科尔沁部,水草丰美的查干湖和查干淖尔大草原成为一代皇后永生难忘的记忆,她在这里遇见了皇太极,因此改变了她的人生,使她经历后金、清初四代三朝的岁月沧桑,辅佐了三朝帝王,为清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查干湖和查干淖尔大草原,无疑成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福地。于是父母死后,她便把墓地选择在这里。 

  忠亲王,博尔济吉特氏,名寨桑,清初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清史稿·外戚表》载:“孝庄文皇后父寨桑,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清史稿·列传·后妃》也有同样记载:“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出嫁)。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忠亲王寨桑就是顺治皇帝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的外祖母。两人死后,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按顺治及孝庄旨意,由寨桑夫妇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这就是满蒙联姻的历史见证。

  虽然年代久远,但从前郭县档案馆馆藏的老照片中依然可以看清满蒙文碑的风采。碑文为满蒙两种文字。碑体雄伟造型奇特,雕刻精美巧夺天工,是蒙地罕存的清代艺术珍品,也是吉林省清代碑刻中规模较大、雕工精细、艺术处理比较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shibei2_副本.png

  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满蒙文碑”。1981年和1982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前郭县文化局两次进行联合调查。经翻译,此碑全称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

  碑面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并排刻有15竖行共383个字,单线阴刻,为印刷体满蒙两种文字。左侧7行为满文,共182个字。右侧8行为蒙古文,共201字。每种文字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尾行皆为“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日立”。其字迹清晰,刀法纯熟,字体遒劲有力,虽经数百年仍然内容完整无损。只由于人为破坏,将下部龙纹边框拖磨至损。

  碑文汉译如下:

  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

  帝王恭贤尊功,必崇封宏世,宪前而存后,广开亲亲之道,铭于铁石,宜究本以示意。

  圣母明圣仁上恭恂皇太后;

  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获福而子来端,祖母荣贵而福生焉。尔子后济此封王,授以洪恩,今理祖母遗体,念德崇恩,并立册文,追封祖父为忠亲王,祖母为忠亲王贤妃,立碑于墓,永存后世,仁亲荐恩。

  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日立

  碑造型得体,雄伟壮观。其纹饰严谨,布局紧凑,刻工精细,主次分明,艺术处理十分巧妙。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82米,碑质为火成岩。碑额、碑座呈浅褐色,碑身呈深灰色。

shibei3_副本.png

  碑额呈长方体,顶端两角略圆,高145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碑额正、背两面各由两条相互盘绕的蟠龙组成,双龙前肢下撑,互被对方尾部所卷,后爪共蹬一球,翻腾于云水之中。龙俯首向下,张牙瞠目,眼突眶外,粗犷勇猛,有旋舞再起之势。球的下方,有一竖长45厘米,横宽40厘米呈长方形的凸起平面,上用双线阴刻两行长短不等印刷体满蒙文石碑五个大字,汉语为“敕立”之意。左侧两个是新满文,右侧三个是古蒙文,最长者17厘米,最短者10厘米。下方至碑额底部12厘米宽皆为精雕云水图案。

  碑身呈板状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碑身正面四周有宽为12.5厘米的云龙浮雕图案。内刻有小龙12条,上、下各两条,左、右各4条。每条小龙长约52厘米,龙身凸出碑面约1.5厘米,朵朵流云与碑面相平。上下4条小龙,每组各两首相望,直奔一珠,左右8条,皆头向上身朝内,各逐一珠。龙须发倒卷,张牙舞爪,飞腾于流云之中,形象逼真。所逐球上,火焰飘飘,烁烁生辉,富有生气。碑身背面的四周和正面一样,亦为云龙浮雕,中间无文字。

  碑座为一完整巨石雕制而成的石龟,首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龟四足撑地,昂首向前,张口露齿,舌微上翘,两眼前视,神态自若,大有千年负重而无怨恨姿态。身上纹饰雕刻精美,使石龟更加栩栩如生。

石碑5_副本.png

  满蒙文石碑原有碑亭,系四角攒尖砖瓦结构。亭后是一寺院,外有青砖围墙。前有门房三间,中为门,左右有关平、周仓泥塑像。院内正庭三间,内供关帝像。据讲,土改时遭破坏时,关帝像下曾有一砖室墓,深约三尺,内有一木棺,棺内有一暗黄色镶嵌金、银饰片的骨灰盒,中有尸骨数块。同时还出土很多金、银器,包括银盆、金耳饰、金碗、金筷子等遗物。

  距此碑西约1.5千米长山热电厂北侧山坡上,有一清代“公主陵”遗址,1946年遭破坏,现只能见到零星残砖碎瓦。石碑附近的起靴子庙遗址,二者呈直线相连,现仍能看出残迹。现遗址基高1.2米,南北约30米,东西60米,旧址及周围散布着许多泥质炭色碎砖断瓦及少量清代瓷器残片。在十年浩劫中,满蒙文碑碑额、碑身和碑座又被移动扔为三处。碑身断为两截。

  据当地老人回忆,此庙为歇山式砖瓦结构,四周筑有围墙,前有门楼。庙内有石碑一座,上为“九眼透珑”碑额,方趺,碑上汉字(还有其他不认识的文字)写有“追封福王碑”及“大清崇德二年秋吉日立”等字样。此碑与庙同时于解放初被破坏,石碑被凿成磨盘。靴子庙里“追封福王碑”及“大清崇德二年秋吉日立”和《清史稿》记载的忠亲王寨桑父被迫封福亲王的情形倒很相符。

  《清史稿·外戚表》载:“孝端文皇后父莽古斯,姓博尔济吉特氏。世居科尔沁左翼中旗。崇德二年六月庚寅,追封和硕福亲王”。追封后一年立碑,时间上是吻合的。父、子碑相距之近,地理上也是可能的。公主陵和靴子庙的传说虽无确凿证据,但两处遗址尚存。库里一带清初碑址、陵址、庙址甚集中,且多与达尔汉王有关,这为研究清代科尔沁蒙古的历史及郭尔罗斯两部之间的关系,以及两部同满清王朝的关系和发展,无疑将起重要作用。

  满蒙文石碑对研究满蒙两种民族文字的发展、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满蒙文石碑”。1983年,吉林省文化厅决定拨款在原地粘接修复,并建保护围栏,树立标志说明,恢复其历史面目。1997年又建保护碑亭。2002年迁于长山电厂明珠园内,建“清孝庄祖陵陈列馆”保护。

亲王碑_副本.png

  2013年,以“清追封和硕忠亲王碑”的名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

      作者:王美玲 张立萍

      图片:松原文旅局 前郭方志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