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站前的这座大楼,曾是“满铁”盘踞的据点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3419
长春站前的这座大楼,曾是“满铁”盘踞的据点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341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长春站前的这座大楼,曾是“满铁”盘踞的据点

2025-08-25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8月19日,随着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开幕,一批“满铁”档案首次公开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曾经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横行一时的庞大机构,产生了更多的了解。

  而这一机构的许多遗存,如今还静静伫立在长春的街巷之间,铭记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1.png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展出的“满铁”相关文物、资料  蒋盛松/摄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满铁“新京”支社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市人民大街81号

  动工时间:1935年6月3日

  竣工时间:1936年7月9日

  设计者:满铁工事课 太田宗太郎

  施工者:钱高组

  建筑现状:长春铁路办事处

  文保等级: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庞大的建筑

  长春的火车站前,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建筑,许多人乘坐火车来到这座城市,走出站前的广场,都会一眼望见这座高大的大楼。

  不过,许多人并不清楚,这座看似平凡的建筑,却曾是日本开展对华侵略的重要工具“满铁”设立在长春的重要据点。

建筑今貌.png

  建筑今貌 资料图片

  铁路,被称作是经济发展的动脉,而在晚清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铁路却成为列强攫取中国资源的重要工具。

  1903年,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的中东铁路,正式通车。

  一年之后,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丰饶资源,日俄战争爆发。伴随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惨胜,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沙俄将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区段的铁路及附属地,转让给日本。

  1906年,为依托铁路推行大陆侵略政策,“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宣告成立,简称“满铁”。

  中心图案为“满铁”的标识。图形中的“M”意为“满洲”(Manchuria),中间的图形意为铁轨的剖面  资料图片

  作为日本推行大陆侵略政策的“国策会社”,“满铁”主要负责经营东北地区的铁路,并控制着相关地域的交通、电气、煤矿等重要产业。

  满铁创始人儿玉源太郎,曾将满铁比作“东印度公司”,其背后隐藏的野心,昭然若揭。

  1907年初,“满铁”在长春成立了地方事务所,负责处理在长春的相关事务。

  1910年,这一机构迁到了长春站前广场西侧的“满铁长春地方事务所”,由于许多机构也在此处办公,因而这里也被称为“满铁共同事务所”。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这一机构随即改名为“满铁‘新京’事务局”。

满铁事务所.png

  长春的“满铁长春地方事务所”,建筑已拆除,位于站前国商百货处  资料图片

  1936年,“满铁‘新京’事务局”搬迁到了这座刚刚落成的建筑之中,不久之后,这一机构于1938年升格为“满铁‘新京’支社”。

  在此后的几年间,这座建筑成为“满铁”这一庞大机构在长春的主要据点。

30年代建筑.png

  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 资料图片

  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相对比较简洁,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楼体外观采用对称式设计,在楼体中部建设有凸出的门厅,

  在门厅的上方设置有六条凸起的竖向装饰线条,中心四条直通屋顶,旁边两条则稍短一些。

  建筑的入口处,曾建有两个巨大的铜座灯,成为这一建筑最具辨识度的设计细节之一。

  作为“满铁”这一庞大机构的办事机构,这座建筑成为当时长春“满铁附属地”中规模最大的办公楼。

  建筑内还安装有电梯,在当时的这一区域属于开创性的先进设施。

  罪恶的机构

  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举侵略中,“满铁”被称为是“不穿军装的侵略军”。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诸多重大事件的背后,都与“满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几十年间,满铁”对中国东北的财富展开了肆无忌惮的掠夺,至1937年,“满铁”围绕着煤炭、钢铁、交通、电气等诸多重要产业,建立起了数十家所属企业。

  “满铁”的资本也从设立之初的2亿日元,飞速增长。1920年增加到4.4亿日元,,1933年增加到8亿日元,1940年更增加为14亿日元。

  这些“财富”增长的背后,是对中国人民血汗的榨取。

  同时,满铁的“调查机构”遍布中国各地,核心调查员多达2500人以上,侵略者妄图通过深入调查,从方方面面了解中国,从而有效制定对华政策……

  几十年间,这一庞大的机构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1944年2月,“满铁”本部从大连迁至长春,与“新京”支社共同使用这座建筑办公。

640.png

  建筑旧照 资料图片

  这座建筑也作为“满铁”这一机构的核心建筑之一,成为其罪行的见证。

  历史的见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约定原中东铁路南部支线由中苏合办,这一段铁路也被改称为“中长铁路”。

  9月22日,“中长铁路”苏联代表加尔金中将在长春上任。9月28日,挂在这座建筑上的“满铁”牌子,被摘了下来。

  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建筑曾作为国民党六十军军部使用。

  1948年10月17日,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宣布起义,推动了长春的解放进程。

  长春解放之后,这座建筑曾作为“中长铁路”理事会使用。此后,成为沈阳铁路局长春铁路分局。

  在漫长的时光里,这座建筑也曾发生了许多变化。

  2000年,这座建筑曾经接建一层,建筑的立面材料也曾历经多次修改。

  不过,这座建筑整体保留完好,为我们保留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

  今天,这一建筑成为长春铁路办事处,为人民的铁路事业继续发挥着贡献。

  无言的证物

  几十年后的今天,昔日那个骑在东北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满铁”,早已灰飞烟灭。

  但是,在长春的街路旁、楼群间,仍然保留着许许多多这一庞大机构所留存的痕迹。

  除了这座建筑之外,站前的另外一座地标建筑——“春谊宾馆”,正是此前由满铁经营的“大和旅馆”。

  建筑今昔对比  资料图片

  环境优雅的“新华诗歌书店北书房”,此前则曾是满铁设立的图书馆。

  建筑今昔对比  资料图片

  而在街路上。许多并不起眼的井盖上,人们依然能够找到“满铁”的标识……

  带有“满铁”标识的井盖  资料图片

  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证物,无时不在提醒我们,“满铁”对这片土地的渗透之深,侵略者对这片土地的觊觎之烈。

  而现在,在长春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通过丰富的文物、资料,对这一日本殖民东北的核心机构,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当人们走出展厅,怀着对历史的更多了解,踏上城市的街路,望见那些阅尽风雨的历史建筑,一定能够唤起心底更深一层的感悟。

  不忘国耻,方可奋发图强;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沈 燕  《伪满遗址》

  杨 宇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1932-1945》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