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万三千年的风吹开青山头山顶的尘埃,当岁月拨开塔虎城辽帝春捺钵的旌旗风幡,当引松渠的活水唤醒了查干湖干涸的湖床——查干湖仿佛穿越古今,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松嫩平原关东腹地上的生命史诗,向人们展示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里的每一粒黄沙都藏着远古的密码,每一块城砖都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滴湖水都仿佛折射着民族的历史。从青山头的石器到“东镇”的设想,从塔虎城的烽烟到引松工程的脊梁,查干湖的历史,是各族儿女共同书写的史诗,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人们厚重的文化记忆。
岁月层积:从远古渔猎到现代史诗
查干湖的文化根系,深深扎根在旧石器时代的泥土里。青山头遗址的黄土坡上,那些用燧石、玛瑙打制的细石器,是距今一万三千年“青山头人”的生存利器。那些刮削器切割过冰下的鲜鱼,尖状器鞣制过湖畔的兽皮,层层叠叠的鱼骨层记录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春不涸泽、夏不焚林、秋不竭渔、冬不伤孕,这些先民与大湖的约定,在四季轮回中犹如芦苇般守护着平衡。这是渔猎文化的最初模样,简单却充满着敬畏,为查干湖的文明埋下第一粒种子。
时光流转至辽金时代,那时的查干湖成为草原文化、渔猎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塔虎城的夯土墙在湖畔崛起,瓮城的弧度里传出战马嘶鸣,十字街的辙痕里印着商旅的人影和足迹。《辽史》中记载的“春捺钵”在此上演:辽帝率群臣凿冰取鱼、纵鹰捕鹅,“头鱼宴”“头鹅宴”的酒香漫过冰面,让渔猎从生存本能升华为“国之仪轨”。契丹的马鞍、女真的箭镞、蒙古的毡帐、汉族的犁铧在此汇聚,满蒙文化与中原文明在湖水的浸泡中,铸成了独特的融合文化。
查干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下之一,水域面积约420平方公里,如一颗明珠闪耀在科尔沁草原,有谁知道,这颗明珠并不是生来就闪闪发光,而是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就像珍珠孕于蚌中。在20世纪70年代,查干湖因上游的霍林河修建水库导致断流,湖泊面积缩减至不足50平方公里,怎样才能起死回生?只有发掘出新的源头,才能让查干湖重新焕发生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为查干湖注入新鲜血脉的,是1976年动工的引松工程。数万建设者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用扁担挑、小车推,后背扛,历时8年挖出了全长53.85公里的“草原运河”,将松花江源头活水引入干涸的湖床。如今站在渠首,看松花江水奔涌而入,仿佛依稀看见建设者们构成的“百里长城”——这种“万众一心、移江借水、担当尽责、务实为民”的精神,不是征服自然的宣言,而是人类与大湖的约定,让“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碧波中生根,打造生态查干湖、四季查干湖、世界查干湖。
四季长歌:春捺钵 夏赏荷 秋观鸟 冬渔猎
春捺钵:古今穿越,捺钵寻踪。查干湖的春天,是从“春捺钵”的冰裂纹里苏醒的。当湖面冰层泛起酥软的白光,残雪在苇尖凝结成冰晶,复原的辽代毡帐便在湖畔升起。“捺钵天团”的演员们仿佛穿越而来,身着紫袍玉带,旌旗猎猎,重现“凿冰取鱼”的盛景:渔工执镩破冰,冰屑如碎玉飞溅;网工沉网入湖,绳索在冰面绷出银线。当第一尾鲜鱼跃出水面,便仿佛听到了岸边响起《辽史》中记载:“欢歌冰澌破,网鱼出,上下欢哗”。此时的苇芽刚顶破冻土,嫩黄的芽尖儿裹着融雪,像大地探出的触角,而远处的水鸟掠水而过,翅尖带起的涟漪里,藏着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游客驻足冰岸,看古装演员行祭湖礼,听“渔把头”诵念千年祭文,时空恍若一瞬,仿佛真切地与辽帝的仪仗共赴这场捺钵之邀约。古今在此叠影,传统在此重生,每一缕春风都成了连接过往与当下的信鸽。
夏赏荷: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夏日的查干湖,是荷风与花海织就的海洋。南湖的千亩荷塘里,粉荷如盏盏宫灯浮在碧波,碧叶似田田玉盘盛着朝露。乘筏采莲的游客伸手可触莲叶,感受“莲叶何田田”的诗意,船头的莲香混着水汽,让人醉在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中——那铺向天际的绿与红,是大自然最浓烈的色彩。撑筏的艄公会唱自编的东北小调:“荷花尖,藕丝连,查干湖水甜又甜”,偶尔还会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地触碰荷叶上的蜻蜓,用竹篙点破水面的倒影,恰应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动和可爱。北湖的契丹花海则是另一种绚烂——波斯菊铺成粉白的云,马鞭草织就普罗旺斯的紫毯,蒙古包和大风车错落分布在花海,情侣们牵手徜徉缱绻,让“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浪漫有了具象的画面和遐想。
秋观鸟:落霞孤鹜,水天一色。秋日的查干湖到处都是诗情画意,到处都是鸟的天堂。清晨来到湖边,大片芦苇由绿转金,如无边的锦缎在风中起伏,偶有薄雾,露结成霜,仿佛自己就是那位佳人在水一方。傍晚在湖边漫步,常常会惊起鸥鹭,有时也会惊起鸿鹄和孤鹜。飞起的鸥鹭、鸿鹄和孤鹜共舞蹁跹,很难分辨,这时不妨借助远处的吉祥塔和天空来做参照物,把吉祥塔幻化成鸿鹄楼,亦或是滕王阁、黄鹤楼,任由在诗词中进行组合,在诗词中判断,领略“鸿鹄展翅”“大鹏一日同风起”“晴空一鹤排云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词画卷,直至沉醉不知归路,只记得溪亭日暮,明明是秋天的鸥鹭,又仿佛误入夏天的藕花深处。再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湖面倒映着苍穹,蓝蓝的湖水与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线,站在大湖前,仿佛自己真如沧海之一粟。再收回视线近看,天鹅的红冠依然在黄苇中若隐若现,东方白鹳的长腿在踱步浅滩,雁阵在云端排成人字,鸣声里有南迁的期盼,也有北方的留恋。
冬渔猎:冰湖腾鱼,世界奇观。冬天的查干湖,用东北话说就是“嘎嘎冷”。冰湖之上,寒风凛冽,湖面如镜,冰封成磨,整个冰湖成为冬捕的天然舞台,一场与冰湖对话的古老仪式,即将启幕。渔把头天未破晓之前,便踏上冰面,以木杆“听冰”的方式,凭声响辨冰下鱼群踪迹,这是传承千年的捕鱼智慧。捕鱼汉子们扛着冰镩、渔网跟随在渔把头后面,喊着整齐豪壮的号子用重重的工具碰撞冰层,为即将到来的盛事预热赋能。“祭湖醒网”,是冬捕开篇的庄重仪式。渔把头高喝祭词,撒五谷喂湖、浇白酒敬神,用朱砂轻点网头“醒网”,其他捕鱼汉子高声应和,拜祭湖神。这一拜一祭,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承诺“取之有度”的约定,让冬捕不违天时、不伤生灵。祭礼毕,冰镩凿冰的“哐当”声骤然响起,碎冰飞溅如雪。冰洞凿开,马队牵引麻绳穿网入湖,众人屏息紧盯冰面水纹,等待鱼群聚拢的信号。忽闻绞盘闷响,麻绳绷成银弦——出鱼时刻到了!马拉绞盘速度越来越快,渔网自冰窟猛地拉起,万千鲜鱼腾跃而出,银鳞映着碎冰与天光,如星河倾泻冰原,呈现出“冰湖腾鱼”的世界奇观!渔把头俯身爱惜地放归幼鱼,承“不涸泽而渔”的祖训,守护湖泽生机。待日过中天,渔把头锁定头鱼,人们前扑后拥地争抢购买头鱼,拍卖头鱼采取竞价,一锤定音,不论花多少钱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年年有余!北方的冬季,白天特别短,黑天也特别快。暮色里,满载的爬犁一辆接一辆地开始返程,马蹄踏冰、欢歌渐远,冰洞水汽与晚霞相映,落日余晖中的笑声在冰湖上久久回荡······
亘古之约:牢记殷殷嘱托,守护好查干湖金字招牌
查干湖的水,无论怎样变迁,始终与青山为伴,那是山水相依人与自然的“亘古之约”。“守护好查干湖这个金字招牌,让查干湖年年有鱼、年年有余”,这份殷殷嘱托如春风化雨,浸润在查干湖的每一滴水里,指引着这里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走出一条生态与文化共兴的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是守护中的“生态之道”。查干湖的冬天,在过去渔民的记忆中,那是“苦寒”的代名词。而如今,冰湖腾鱼的世界奇观,让“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但这里的人们懂得,这份“热”是源于对“冷”的多年守护。渔工们严守老规矩,六寸网眼的渔网是祖辈定下的“底线”,马拉绞盘保持原始的生态,六十天核心捕捞期绝不延长,这份“有所取、有所舍”的铁规矩,用老法子护鱼,用新科技守湖,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金山银山”的根基都更加坚实。
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这是共生中的“文化之魂”。查干湖人注重生态,“加减乘除”相得益彰。用“加法”提升生态质量,推进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构建查干湖“大水网”生态体系。用“减法”夯实节能降耗,推广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建设零碳景区。用“乘法”发展生态旅游,让查干湖“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用“除法”防治环境污染,让查干湖长治久清。生态是文化的根,文化是生态的魂,根魂相依才有共生之美。
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让查干湖年年有鱼、年年有余——传承中的“亘古之约”。“查干湖”这三个字,是一代代人用坚守镀亮的金字招牌。引松工程的老辈人用“愚公移山”的韧劲和“大禹治水”的决心,是靠肩挑背扛挖来的“草原运河”,救活大湖造福人民;如今人们在冬捕中,依然严格控量“留生路”,细心育苗“续血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生态发展理念保护大湖,每一份付出都在践行“年年有鱼”的承诺,让金字招牌在这份坚守里,永远闪耀着生态与文化的交融之光。
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正因为“取之有度”的克制守住了生态本底,“护之有方”的智慧让文化根脉绵延,“传之有道”的坚守让守护代代相传,才会历久愈发璀璨夺目。“年年有鱼、年年有余”不是简单的期盼,那是人们与湖共生的生命律动,牢记殷殷嘱托,守护好查干湖金字招牌,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生生不息的亘古之约!
来源:松原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