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中军舰云集,在美军“密苏里号”军舰的甲板上,日本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也相继签字,接受日本投降。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宣告落下帷幕。
“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签字仪式 资料图片
上面这张签字仪式的照片,你一定非常熟悉。
不过,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样一个细节,同盟国代表麦克阿瑟在签字仪式上,带了许多支钢笔,在签下第一笔后,他转过身来递给身后的温莱特中将;签好第二笔后,他再次停下来,将第二支笔送给了珀西瓦尔中将……
麦克阿瑟将签过字的笔赠给身后的温莱特和珀西瓦尔 资料图片
很多人更不了解的是,出席仪式的温莱特和珀西瓦尔等人,在十几天前还被关在辽源的一座战俘营中,和他们一起被关押的还有另外十几名盟军高级战俘。在辽源这座东北小城,那座暗无天日的营地中,他们曾经历了267天的至暗时刻……
重要的战俘
1944年12月,寒风呼啸的严冬时节,一批盟军战俘被日军秘密押送至辽源山坳一片隐秘的营房中。
这些战俘有着非常显赫的身份,在他们之中,有指挥过菲律宾保卫战的美军中将温莱特,有新加坡战场的统帅英国中将珀西瓦尔,还有香港的“总督”杨慕琦,以及荷兰、澳大利亚的将军……
而此时,这些身份显赫的将领们却被集中关押在这片逼仄阴暗的营房中,等待着前方未知的命运。
今日战俘营中的高级战俘关押室 资料图片
一切,还要从1941年说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珍珠港,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此后,日军对香港发动突袭,随后大举南下,连续发动了马来亚战役、菲律宾战役,措手不及的英美军队,一时间溃不成军。
1942年5月6日,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温莱特中将率部停止抵抗,他也成为二战期间美军被俘虏的最高级别指挥官。
美军司令乔纳森·温莱特中将通过广播在广播电台宣读投降书,宣布美军在菲律宾全境全面投降 资料图片
而温莱特没有想到,他的投降却仅仅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在菲律宾,七万余名盟军战俘被日军士兵押送到距离巴丹半岛100英里外的奥德内尔战俘集中营,在日军的虐待、杀戮之下,约1.6万名战俘在途中死亡,这段路程也被称为“巴丹死亡行军”。
温莱特等高级官员则先是被关在菲律宾的打拉战俘营,随后又被押送至中国台湾的战俘营。
战俘营中,骨瘦如柴的温莱特中将(左三)与刘易斯·希斯中将(左二)抱着他们饲养的小鸡 资料图片
相较于普通的被俘士兵,这些高级战俘显然具有更高的“价值”,日本军队对他们严加看管,还把他们当做拍照的“道具”,用来宣传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大捷”。
在驶往台湾的船上,温莱特被迫在甲板上摆出当时投降谈判时的姿势,供日本画家宫本三郎创作画作 资料图片
遥远的路途
1944年10月,包括温莱特在内的90多名高级战俘踏上了一段更加遥远的路途,他们的目的地是中国东北。
就在不久之前,1944年9月,日军发布的密令要求随着形势激变,关于战俘及军拘留者之管理依据方针处理:为防止战俘及军拘留者落入敌手,应适应实际调整战俘营及军拘留者集中营的位置,选定移动的时机和方法。
这一密令,或许透露了日本人的目的:全力控制高级战俘,将来战局不利时,可以将其作为人质或谈判筹码。
在那个时期,为了关押战俘,日本侵略者在沈阳设立了“奉天战俘营”(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此后,又在吉林省的双辽、辽源建立了第一分所、第二分所。
1944年10月14日,战俘们历经漫长的跋涉,被押送到了位于郑家屯的“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一分所(位于今双辽市区)。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12月1日,温莱特等16名高级战俘连同他们的18名勤务兵再次被押解启程,前往一个他们之前闻所未闻的东北小城“西安县”。
隐秘的营地
伪满洲国统治的“西安县”,就是今天的辽源市。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队在县城里建立了一南一北两个兵营,当地百姓称之为“南大营”和“北大营”,这所战俘营就设在其中的“北大营”。这座营地曾设有日军的情报、侦察、审讯等机构,还建有监牢与狼狗圈。在当地,民间曾流传着一句话:“北大营,北大营,中国人进去活不成。”
“奉天战俘收容所”第二分所设在伪满西安县(今辽源市),这里原是伪西安县日本关东军警备队队部,俗称“北大营”。图为驻伪西安县日军警备队 资料图片
1944年冬天,刺骨的寒风之中,5名中将、4名少将、5名总督、2名首席大法官以及18名勤务兵,被押解到了这座小城之中。
北大营囚禁的盟军高级战俘及其随从名单 资料图片
这座战俘营位于县城北部的一处山坡上,周围林木环抱,将这片营房遮挡得严严实实。
营房远离县城,与世隔绝,周围更是守卫森严。营房四周建有高墙和电网,周边还设有暗堡由日本士兵日夜看守。
“北大营”四周高墙耸立,并围有一圈电网,戒备极为森严,与西安县城距离数公里,与外界处于隔绝状态。此为北大营复原概念图 资料图片
战俘营的结构图 资料图片
在温莱特的眼里,战俘营的日本守卫丸井是一个“纠于细节的恶魔”。战俘们刚抵达这里后,他就发给每人一个长长的指示表告诉大家,房间里每样东西必须怎样放置,特定的东西必须放在特定架子上的精确位置。
对待高级战俘们身边的普通的士兵,丸井的苛暴更上一层。室外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之时,他依然把战俘们赶出去劳动却不给防寒衣物。囚室里寒冷彻骨,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日子里,战俘们只能用报纸把木质的窗户缝糊上,不让寒风进入屋内。
战俘们使用的农具 资料图片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囚禁岁月中,“活着回家”成了支撑战俘们的最大动力。
紧急的救援
此时此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经不可阻挡,解救囚禁在日军手中的战俘,成为盟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此,美军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日本建立的战俘营相关情报,尽管他们对奉天战俘营的情况有了大体了解,但对关押温莱特等高级战俘的这座辽源战俘营,他们却并不知晓。
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温莱特头像 资料图片
为营救关押在各地的战俘,美国军方制定了详细的营救行动计划。其中,“奉天战俘营”营救小分队的行动代号是“北美红雀行动”。
1944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这支小分队就踏上了征程。不过,在沈阳完成营救任务后,他们并未找到温莱特等高级官员。几经周折,小分队才得知温莱特等人被关押在另外一个地点。月19日,小分队成员霍尔·雷斯和拉马尔终于在辽源的战俘营见到了温莱特将军,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瘦骨嶙峋,大约98磅(44.5千克),看上去像一个衣衫褴褛的稻草人……
1945年8月,“北美红雀行动”小组成员霍尔·雷斯在辽源战俘营见到温莱特将军并合影留念 资料图片
刚刚被从战俘营解救出来的盟军高级将领合影,分别为温莱特(前左)、爱德华·金(前右)、摩尔(后左)、帕克(后右) 资料图片
战俘们不仅忍受饥饿,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变得极为虚弱,骨瘦如柴。图为日本投降后被解放的两位盟军战俘。图片来源:《历史记忆——二战盟军高级战俘羁押辽源始末》
获救之后的归途,依然并不平坦。但在吉林人民的帮助之下,被囚267天的温莱特等人,终于重获新生。
温莱特在回忆录中描述:“大雨过后,载满盟军战俘的卡车陷入泥泞,动弹不得,十几个中国农民簇拥过来,前拉后推,车子终于驶出泥潭,更多的中国人还给车上的军人送来香烟、食品……如果没有这些中国农民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回到美国的。”
美国《生活》杂志第39卷第8期刊登的照片:获得解放后的温莱特,形容枯槁、骨瘦如柴,与接任驻菲部队总指挥时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资料图片
不久之后,逃出魔窟的温莱特将军出现在了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举行的盛大仪式中,见证了极具历史意义的那场仪式。
签字仪式上,站在麦克阿瑟身后的温莱特中将 资料图片
历史的见证
为了掩盖罪证,日军在撤退时,销毁了战俘营的大量资料、档案。因此,关于这座战俘营的许多情况,一度沉睡了几十年之久。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吉林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的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首次全景式揭露了被日军列为“极密”的辽源战俘营内隐藏的历史真相。摄制组跨越三大洲,远赴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找寻资料、档案、证言,通过战俘日记与后人寻访双线并进的方式,让这段湮没80年的历史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而在不久之前落幕的长春电影节上,纪录电影《被遗忘的将军》在长春国际影都金色大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部电影由长影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著名导演方励执导,采取中美俄三国合拍模式,主创团队以《里斯本丸沉没》原班人马为班底,同时扩充了国际团队阵容。目前,该片正在进行前期堪景和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预计2027年年底前创作完成。这座东北小城,所见证的那段历史将得到更为深度的展现。
如今,在吉林省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阳光明媚、树影婆娑。在这片静好的岁月之中,那些低矮的建筑、那些历史的故事,依旧在时刻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作者:郭帅)
图为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内的主题雕塑 资料图片
参考资料
陈春萍,魏东 《历史记忆——二战盟军高级战俘羁押辽源始末》
赵雪峰 《辽源盟军高级战俘营记事》
杨竞 《日本盟军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