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阅兵仪式上,来自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浩荡而来,“战旗方队”之中,“杨靖宇支队”迎风飞扬的旗帜,触动了吉林人们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一块地方。
那一刻,无数的吉林人通过拍照或截屏,记录下了令人动容的这一刻。家中客厅的电视机、公司会议室的投影、办公桌的电脑屏幕……吉林人身边生活、工作的各个场景,纷纷成为这一画面的背景,汇集成昨天朋友圈中最为动人的风景之一。人们在各个地方,纷纷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这动人的一刻。
而翻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追溯这支部队的历史,你能更加深刻地感到这面战旗背后所承载的意志与荣光……
杨靖宇支队的前身,是1933年9月在吉林组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这支队伍由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亲手缔造。
抗战时期,这支部队纵横长白山区,与日伪军展开千余次战斗,壮大南满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寇“统治东北、进兵中原” 的企图,成为东北抗战的重要力量。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带领抗联部队,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数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战至一人一枪,直至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之后,他的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转入地下,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继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动派为掠夺胜利果实,蓄意发动内战,各地残余的伪军也开始兴风作浪,人民群众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危险之中。
危急时刻,在通化城中,杨靖宇将军原部四十多人,将200多名煤矿工人兄弟武装起来,合编成一支队伍。945年10月,这支队伍和挺进东北的八路军山东6师18团3营等部,合编组建成“通化支队”。
“通化支队”自组建之日起,便继承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顽强、爱护民众的光荣传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彰显杨靖宇将军的光辉战斗精神,密切人民军队与群众的血肉关系。
1946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通化支队”命名为“杨靖宇支队,”旗帜上的文字内容:授予 通化支队“杨靖宇支队”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一九四六年二月。
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杨靖宇”支队以能征善战而闻名于世,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屡建战功。
在和平年代,作为“杨靖宇支队”的继承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83集团军某旅,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这支继承了光荣传统的部队,曾先后参与长江抗洪、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多次被表彰为“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党委”、“军事训练先进旅”。
2008年的夏天,汶川地震发生后,正在参加联合演训的该部接到救灾命令,仅用2小时就完成全旅动员,出动各型车辆数百台、人员上千人,连夜挺进震中。
行进途中,车队遇到山体滑坡,落石将前进道路掩埋堵死,数十名官兵手握破碎锤和切割机,顶着余震中持续滚落的碎石,硬是在塌方体上方凿出一条3米宽的生命之路。
2019年,该旅赴朱日和开展首次跨区实战演习,演习期间恰逢暴风雪,某型指挥车在极寒环境中“罢工”,显示屏结霜、液压油凝固,被判定“退出情况”。
艰难时刻,攻坚班毅然冲进风雪荒原,用棉被包裹水箱升温,靠手摇泵恢复液压压力,最终,在发起进攻前的最后10分钟,让指挥车“起死回生”。
85年前,杨靖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孤身面对近200名敌人,奋战至最后一刻。
85年后,他的继承者们,传颂着他的事迹,继承着他的遗志,保持冲锋迎接新的胜利。
近年来,这支部队已经完成从传统装甲部队到重装合成部队的转型。
如今,每次执行任务前,官兵们都会唱响杨靖宇将军写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官长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
90余载烽火岁月,这支穿越白山黑水的部队始终铭记先烈遗志,赓续东北抗联血脉,他们的身影将向世界证明,从抵御侵略到守护和平,中国军队始终以担当诠释初心,以行动续写荣光,而杨靖宇将军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也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照亮守护和平、捍卫正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