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为何被称为长春的母亲河?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6708
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为何被称为长春的母亲河?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670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为何被称为长春的母亲河?

2025-09-05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丰沛柔顺的伊通河水,哺育了三百四十公里流域内两岸栖居者的生生不息。她见证了先民的刀耕火种,见证了部落的离散聚集,见证了古老城邦的兴衰,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繁衍,古老的伊通河,用一场漫长的分娩仪式,宣告了长春这座城市的诞生。

伊通河航拍_副本.jpg

伊通河航拍

  大河万年,多少璀璨的文化光影曾与之交相辉映,多少壮阔的历史风云曾在其侧畔嗟讶而逝。往事越千年,浪涌波翻,每一个被伊通河水滋养过的现代人,都应该沿着历史之河逆流而上,去抵达各个历史时期的伊通河畔,去感受,去抚摸,去按照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图索骥,去沿着历史典籍里的蛛丝马迹摸索探寻。竭尽所能,为我们的城市,也为我们自己,勾勒出伊通河曾经的过往,那里有着母亲河的青春模样,那里流淌着与我们血脉相通的文化基因……

  龙源河畔7000载

  中国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文明传承的情感纽带。研究中国龙文化的起源,绕不开如今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左家山石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石雕龙的形象,因此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伊通河流域,由此成为中国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1984年,时任吉林大学讲师的考古学家陈全家带领5名毕业生来到农安县体验田野考古,在如今两家子村伊通河畔二级台地上偶然捡到一件石斧。沿着这条线索,左家山人类遗址于1985年4月至6月间开始发掘。没想到一次普普通通的考古发掘,竟把中国人的龙文化及伊通河畔的人类历史一举拉回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第一龙”即发掘于此。

  左家山遗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高出河面约20米,这反映出长春人先祖极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临河高地不易遭受洪涝灾害袭击而又取水方便,是河畔的最佳安居地。

  左家山人的生活样貌,如今被考古工作者还原:他们居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子,远看只是一个茅草或泥土覆盖的锥形屋顶突出在地面上。人通过一个狭窄的斜坡门道进入十几到二十几平方米的室内,用火烘烤过的地面坚硬平整,屋子中央一个火塘。7000年间,左家山人开创的这种房屋样式被不断复制、粘贴,直到19世纪末在伊通河流域仍很常见,那通常是人们闯关东到这片荒野后建起的第一个家,学名叫做地窨(yìn)子或者马架子。

  左家山人通常身披兽皮或树叶,从清晨开始,便要为填饱肚子忙碌,他们用石头或骨头磨成的鱼叉或梭矛,从清澈的伊通河水里捕出肥美的鱼虾,他们挥舞石刀和木棍,在一望无际的大森林里呼啸来去,紫貂、梅花鹿、丹顶鹤、林蛙,还有傻乎乎的狍子是他们的朋友,也是他们的狩猎对象和衣食来源。但危险无处不在,寒冷、野兽、疾病随时会夺取他们的性命。

  他们的日用品一应俱全:鼓腹罐、筒形罐、钵、杯、石铲、石匕首,还有各种蚌壳、鱼骨、动物骨头以及其他奇奇怪怪的天然材质制成的生活器具。

  随着时光流逝,伊通河畔的人类大约在距今3000年左右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伊通河流域人类文化遗存明显增多,如田家坨子遗址(今农安境内)、东硷草遗址(今长春市境内)、吉兴屯遗址(今伊通境内)、东盛堂遗址(今双阳境内)、温家坡遗址(今东丰境内)等。田家坨子遗址发现的彩绘泥质陶罐、鼎足、鬲()足、瓮、碗等陶器,以及白石串珠、六棱青铜锥形器、带倒刺的三棱形铜镞等文物,表明这里的文明程度已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那些远古人类逐渐发展出主宰东北大地的三大主要族系:肃慎、秽(huì)貊(mò)和东胡。后来那些曾搅动风云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东北民族,如高句丽、乌桓、鲜卑、契丹、女真(今满族)、蒙古,无不出自这三大族系。

伊通河流域的农田_副本.jpg

伊通河旁的农田

  遥远的肃慎国

  在典籍之中,曾经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公元前496年,一群凶猛的鹰隼从中原上空飞过。突然,它们中的一只在长途飞行中耗尽了最后的体力,带着一声悲鸣,坠落在陈国国君陈湣(mǐn)公妫(guī)越的庭院中。

  鹰尸上带着一支一尺八寸的奇特箭矢——箭杆由一种不知名坚硬树木的荆条制成,箭头非铜非铁,是由一种坚若精钢锋若芒刺的青石打磨而成。

  陈湣公断定这绝非中原之物,但偌大陈国,竟无一人知晓其来历。直到有一天,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学者游历到此,在仔细查验箭矢后,得出结论——这种箭,叫做楛矢石砮,来自于遥远的北地之国:肃慎。

jiantou.png

黑曜石箭头 资料图片

  大学者讲了一个久远的故事:周武王灭殷后,鞭及九夷百蛮,四方属国都来朝贡,北方肃慎王国的贡品便是楛矢石砮,箭身取自不咸山(今长白山)上的楛木(有现代学者考证说是桦树),箭头取自松花江内的青石。武王曾把这远方来贡的珍品赐给部署诸侯,以示恩惠。

  陈湣公闻后大惊,后果然在仓库里找到了当年武王赏赐的远方箭矢。

  这位大学者,名孔丘,字仲尼。这个故事,在《竹书纪年》《尚书·序》《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志·东夷传》《隋书·东夷传·靺鞨》等古典文献中多有记载,尤以《国语·鲁语下》以及《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最详。

  据后世学者分析,那群飞跃中原的鸟儿,可能就是东北名隼海东青。而那支箭,就是古肃慎人围猎常用的武器。

  古代文献对肃慎国的记载历时久远、脉络连贯,虽分散于众多典籍中,且中原史家对东北民族认知有限,记载不够全面,但毫不妨碍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古老民族及其后裔绵延数千年的历史画卷。《左传》记载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充分证明了东北的广大地区,自古就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综合古代典籍的记载,可以大体了解肃慎人在伊通河畔日常生活的全貌——

  他们穿着麻布衣衫,喜欢貂皮,头上编着小辫子,冬天浑身涂满猪油御寒,夏天基本赤裸身体,用尺把长的布遮住前后关键部位。

  他们以谷物为食,《吉林新志》载:“谷,植物之可供民食者,皆曰谷。古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所以那时的谷,是所有可食用植物的统称。他们大部分人仍以狩猎打鱼为生。他们没有牛羊,喜欢养猪,吃猪肉,用猪皮做衣服;他们没有水井,没有炉灶,直接用瓦罐从河里取水使用;吃饭时,他们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大咧咧坐在地上,用脚把大块肉骨头夹住,然后撕下肉来吃,若是冻肉,则直接坐在上面,用体温把冻肉化开再吃。不过千万别觉得他们的饭好吃,因为没有盐。《晋书》记载这里“土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

  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王”,人们呈部落形态聚居,同样住在地窨子里,越深的洞穴越被大家推崇,最深的需蹬九层梯 子才能来到地面,聚居之处中间是厕所,周围住人。

  他们那里没有路,不通车马,即便有马,也舍不得骑,而是作为财产。

  嫁娶时,男人把羽毛插在女人头上,女人同意后即可下聘礼;女性在婚后恪守妇道,但在婚前择有充分的自由和男性交往;他们以强壮高大为傲,崇尚勇武、彪悍,男人哭泣会被视为软弱;他们鄙视盗窃,如有人偷盗,不管财物多寡,一律杀掉……《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他们“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他们敬天畏地,每逢重要日子,都会祭天祈福,口中高声齐呼“茶啊冲”,意为“肃慎的祈福之地”。有学者认为长春两个字,即来源于“茶啊冲”的肃慎语发音。如今,“‌茶啊冲”已经成为现代长春多个商业实体和文化产品的名称来源,电影《茶啊二中》更让这一名称响彻全国,伊通河畔古老的肃慎文化,直到今天,依然栩栩如生。

  夫余旧都黄龙府

  夫余又称凫臾、扶余。据专家考证,这些名称都是今黑龙江省乌裕尔河“乌裕”二字的同音异写。大约在战国时代,秽貊族系中秽的一支——藁(gǎo)离人,在今嫩江中游建立了北夷藁离国,藁离人就是夫余人的先世。藁离国建立后,曾发生过国王与其王子东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东明因遭到失败被迫逃离故乡,于公元前二世纪末(约汉武帝元封三年至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8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间)占据了以今农安-长春-扶余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夫余国,史称北夫余。《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秽陌族系),东与挹娄(肃慎族系),西与鲜卑(东胡族系)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

  夫余人本来生活在由夫余王解慕漱所建王城鹿山,也就是现在吉林市龙潭山与东团山之间的南城子古城,几百年来,安居乐业,但随着邻邦发展壮大,战火开始烧到夫余人的家园。

吉林市龙潭山.jpg

吉林市龙潭山

  公元346年,也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二年,燕王慕容皝(huàng)派长子儁(jùn)与子恪率骑17000余人进攻夫余,夫余战败,君王余玄被俘,燕王命玄为镇军将军,娶其女儿,夫余旧王城纳入前燕统治。

  在前燕迫使下,夫余王带着百姓开始了漫漫西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躲避高句丽“故国原王”斯由的进攻)。从346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夫余人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由东至西行走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行色匆匆。

  夫余人重视农耕,他们要重新寻找一块适合耕种的乐土。终于,在跨过一条大河之后,他们把西岸的一块地方认作是自己的新家园。这里临近大燕国边境,黑土地被大河滋润得芳草鲜美丰沃如油,是一块飘溢着谷香的天赐之地。他们在这里建设了一座崭新的圆形木栅王城,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长春地区农安县城一带,那条大河,就是伊通河,而那座王城,便是伊通河畔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城池,也是东北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名城重镇之一:黄龙府。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徙近燕”。

  夫余人给伊通河流域首次带来了农业文明。夫余王统治的合法性与土地收成好坏直接相关,伊通河作为耕灌之源,她的喜怒,可决定君王生死——如遇水旱不调、五谷不收,人们会建议换掉或者杀掉君王。夫余国官衔都以六畜命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各加负责管理四方事务。这里物产丰富,盛产“名马”、赤玉、貂纳和美珠等,《晋书·夫余传》记载“其国殷富”。

  夫余人重视饮食文化,吃饭前有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等仪式;他们穿衣崇尚白布大袖,脚穿兽皮鞋,出使国外时,会穿上锦绣正服,首领加饰狐狸裘或貂裘,帽子上用金银装饰。这里是个音乐王国,人人热爱音乐,不论男女老少,在路上行走,总是歌声不断,不分白天黑夜……

  随着战争愈发频繁惨烈。公元494年,夫余为新近崛起的勿吉人(前身是肃慎人)驱逐,夫余王向高句丽投降,建国600多年的夫余国从此灭亡,夫余共同体也在南奔北逃中解体。

  但夫余国的痕迹,却从没从伊通河的历史中消失,至今在吉林省境内,古夫余国的发源地,仍沿用旧名“扶余市”,在长春市内,也仍然有一条路,名叫“扶余路”。

  夫余国亡后,勿吉人曾一度占据伊通河流域并与高句丽对峙。此后随着中原王朝的渐次更迭,东北大地的杀伐征战也愈发酷烈,曾经林木如篦的伊通河流域,迎来了铁马冰河的英雄时代……(作者:赵薪

      图片:图虫创意

  初审:曹淑杰   复审:郭 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