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二师:中共长春支部的诞生地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7847
省立二师:中共长春支部的诞生地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784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省立二师:中共长春支部的诞生地

2025-09-10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长春市解放大路1777号

南关区树勋小学静静矗立

这片看似普通的校园

实则承载着一段

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历史

它曾是长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中共地下党活动的旧址

更是中共长春支部的诞生地

如今已成为中共长春支部纪念馆

今天

在迎来第41个教师节之际

让我们走进这片红色热土

一起探寻其前世今生

纪念馆_副本.png

  树勋小学内的中共长春支部纪念馆 资料图片

  “道立师范”的创设

  自清末兴办新式学校教育起,长春本地的师资力量一直很匮乏,于是在成立官办中学堂时便附设师范传习所(后改称“初级师范学堂”),为当时的长春府及府辖各县的蒙养学堂和小学堂培养输送教员。1913年撤府设县,长春县于1914年将附属于中学的初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成立县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的,与中学同属中等教育。

  1916年春,郭宗熙(1878年~1934年)升任吉林巡按使。在不到两年的任期内,他不仅督促长春开埠局开办了商埠两等小学,大力支持实业家祖宪庭在长春开办私立学校,奉省札接管长春县立中学并改为道立中学,还鉴于道辖各县师资不足,租赁下长春城西门外永衡官银钱号的房屋(今树勋小学址),将长春、农安两所师范学校(均属中等教育)迁到该址,并为一校,称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两所道立中等学校都是面向道辖的11个县分摊经费和招生(招收高小毕业生),学生毕业后须先回本县,在学界服务五六年不等。

  1915年道立师范学校成立时,长春、农安两师范学校的在读生直接转入,其他学生都从中学校在读生和师范班在读生中考录(因该届高小未到毕业时间)。1915年9月11日的《盛京时报》报道了当时的情景:“道师范考试揭晓:长春道立学校现因各县申送学生到校,按照定章应先考试,分别去取。闻校长曾佩林自上月二十七日起,责成各科教员将各县前后所送之学生命题考试,并参照原定名额核实取录。”

  这次免试与考试共录取学生一百多名,以后每年续招一班,两年后(1917年)第一班毕业生出校,回各县担任小学教员。

  收归省办 改为“省立二师”

  1920年,吉林省教育厅将各道立中等学校收归省管,办学经费不再由各县分摊,均由省里统拨。吉长道立中学校和吉长道立师范学校于当年7月1日分别改称为吉林省立第二中学校和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二中”和“省立二师”),重新划分了招生区域。省立二师面向长春、农安、德惠、长岭、扶余、伊通6县招生。1924年,该校学制由5年改为6年,分前后两期各3年,前期课程不分科,后期按专业分为文科、理科、艺术3组。

  省立二师学生宿舍模拟场景

  192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缩短学制,各中学增加了师范课,师范学校学制由6年改为3年,学生改由初中毕业生中招取。吉林省遵此制订《吉林省实施新学制标准》,师范学校实行分组选修制,将课程分为通习科(共同必修课)、专习科(分组必修课)和选习科。学生在3年内必须学满通习科全部课程和专习科中的一组,选习科必须学满18分。此后至东北沦陷前,学制和课程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增加了政治课(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党义)内容。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后来还附设了一所小学校。

  东北沦陷后,省立二师一度被迫停课,1932年复课,课程基本延用旧制,“然一律铲去三民主义与党义,增设经学、日语等科目”。伪满洲国成立时,省立二中的校舍(养正书院旧址)被伪新京特别市公署挤占,二中迁出,并入二师,改为二师的初中部。1935年7月,按照伪满吉林省教育厅要求,省立二师与在吉林市的省立一师合并,迁往吉林市。前身为省立二中的省立二师初中部留在长春原址独立设校,改名为吉林省立长春初级中学校,后又相继改为伪吉林省属的两级中学和伪新京市属的国民高等学校。1939年冬,“国高”迁往南岭新校址。

  十几年间,省立二师在长春教育界首屈一指,为长春及周围各县培养了大批优良的小学及中学师资,得到社会的好评。

  省立二师期间有一位名校长谢雨天(名英霖,字雨天)。他是吉林省舒兰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914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东渡日本,留学7载。1926年回国后,在吉林省立一师任训育主任,1927年到长春任省立二师教务主任,几个月后任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3年多时间里,允许学生阅读左翼作家作品和进步书刊,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默许教师在课堂上讲革命道理,在校内公开研讨辩证唯物主义等,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是民国年间有名的进步知识分子“吉林四天”之一。

  长春学生爱国运动大本营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东北三省虽然名属民国,实则在张作霖的军阀统治之下。当时,长春学生在五四运动的启蒙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开始参与各种社会运动,宣传进步思想与主张,对唤醒长春各阶层民众反军阀、反卖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这股洪流中,省立二师被誉为长春学生爱国运动的大本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长春各界马上从报纸上得到消息,人们的思想开始波动。不久,长春各校收到了由京、津、沪等地学生组织寄来的信件和传单,获得了五四运动的真相。于是,长春及周边地区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学生,迅速掀起了一股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最先行动的是与长春县相邻的双阳县,几十名高小学生自发组织了学生会,推举肖丹峰、杨士清为会长,从5月8日开始罢课。接着,在长春的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和吉长道立中学两校学生100余人,于5月24日召开救国大会。与会学生登台演讲,呼吁同学们起来拯救中华,然后手持“振兴国货,挽救危亡”的小白旗走上街头游行,并在公园、街口聚众演说。5月27日,两校学生再次冲出校门,联合召开“救国大会”,反对日本侵占山东。会后再次游行。活动一直延续到6月上旬当局强迫学生放暑假为止。一年后的1920年秋,日本制造“珲春事件”,侵入中国延边地区。两校学生又行动起来,于11月27日上街游行,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1919年至1920年的学生运动,虽然是自发的,参加人数不多,声势也不大,却是长春学生觉醒的标志。

  五四运动后,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来到长春,在省立二师、二中任教,他们在学生中传播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等,开始组织和领导长春的学生运动。这时,已由道立改为省立的第二师范学校渐成中心,长春的学生运动以二师为中心开展起来,以爱国反帝、救亡图存为鲜明特色。

  领导和组织长春学生运动的先驱者是恽代贤。恽代贤,字子强,江苏武进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在家乡,他受到哥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的影响和帮助,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于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入团后不久,他来到长春省立二师做教员,同时将妻子葛季英和周建标、彭蔚山等进步教师由苏沪介绍到二师任教。他们与原本在此任教的老同盟会员何月波等人,把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列宁和苏联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等内容带进课堂,把一些革命刊物等带进校园,深受长春学界和学生们的欢迎,二师和二中出现了阅读新书刊、传播新思想的热潮。在192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这天,学生们上街进行了一次不忘国耻的游行。这是长春第一次主要由共产党人组织和领导的学生革命运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震惊。迫于压力,二师把组织和领导这次游行的恽代贤、陆宾秋和葛季英3名所谓“过激派教师”辞退,恽代贤离开长春。

  为进一步加强东北革命运动,中共北京区执委会于1925年5月派遣共产党员林俊、刘旷达来长春从事革命活动。参加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林俊以工人身份到吉长铁路开展工人运动,刘旷达则受聘到二师,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刘旷达到省立二师后,讲授国文、逻辑学、人生哲学等课程,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带进了课堂,赢得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尊敬。他还把身边一些进步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共勉会”,指导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在青年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刘旷达来到二师时,正逢“五卅惨案”发生。为支援上海工人斗争,在林俊、刘旷达及二师学生韩守本、肖丹峰、宫捷三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掀起了长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6月13日,二师、二中两校学生在五马路开会,成立长春学生联合会和长春沪案后援会,会址设在当时的进步报刊大东日报社内。林俊、刘旷达及二师学生宫捷三组成3人小组,具体领导长春人民声援上海工人斗争。他们利用《大东日报》副刊版面开辟了“沪案专号”栏目,并以学联会名义发表《长春学生宣言》。二师学生韩守本、肖丹峰等人积极联系其他学校的学生代表,进行游行筹备活动。14日,长春学联会召开近百人会议,与会者纷纷谴责英日帝国主义暴行,要求政府与英日断交。21日7时,二师、二中、商埠中学、自强中学及全市高小以上学生共八九百人,在韩守本、肖丹峰、张文海等同学的率领下,从二师出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在长春学联会的组织领导下,全市学生在商埠公园为死难同胞举行了追悼大会。虽然长春地方当局派出警察阻挠,但在长春工商各界的声援和何月波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活动得以成功举行。

  这次运动后,刘旷达、韩守本、肖丹峰等人遭到当局迫害,不得不离开二师,但他们在二师及长春学界播下的革命火种却一直燃烧不熄。在他们之后,还有共产党人楚图南等人在二师从事革命活动。在二师执教、求学的进步师生们在此后至东北沦陷前的几年中,依然在课上课下宣传革命思想,创办刊登进步文章的《吉林二师周刊》《秋声》等刊物,并在1929年的东北“保路运动”、中苏边境冲突,以及1931年的“万宝山事件”等国家危难时刻,勇敢地走上街头,为国为民呼号呐喊。

  二师旧址的使用情况

  1924年起,一批进步教员相继来到省立二师任教,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如同星星之火,在校园里逐渐形成燎原之势。1926年2月,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成为其重要任务。1926年 9月,以长春二道沟邮局地下通讯站和二师通讯站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长春支部,代号“龚长之”,机关就设在省立二师。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三省党组织划归中央直接管辖,中共长春支部改为中国共产党长春特别支部,代号和地址不变。长春特支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承担起了党中央、北方区委和北满党组织之间的联络点以及地下工作人员过往中转站的重任。从这里,革命的信息不断传递,革命的力量不断汇聚,为东北地区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1939年伪新京市属国民高等学校从二师旧址迁出后,其使用情况不详,直到国民党统治长春期间,才再次在此设立学校——至善小学。1953年,至善小学改名为树勋小学,沿用至今。

  2021年,树勋小学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中共地下党活动遗址”名义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6月,中共长春支部纪念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2022年8月被命名为第四批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作者:孙彦平)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长春历史(第一卷)》

  初审:曹淑杰   复审:郭 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