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东北大地上,蜿蜒流淌的伊通河,滋养着一个个文明、哺育了一座座城池。
在这条河所流经的土地,肃慎、夫余……一个个古国登上历史舞台,在史书之中,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故事。
当夫余国走向落幕,勿吉人曾一度占据伊通河流域,并与高句丽对峙。此后,随着中原王朝的渐次更迭,东北大地的杀伐征战也愈发酷烈,曾经林木如篦的伊通河流域,迎来了铁马冰河的英雄时代……
伊通河流域的农田 来源/图虫创意
高句丽:一道“长城”的兴建
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高句丽(秽陌族系)人驱逐了勿吉人,成为伊通河流域的主人。
他们在夫余旧王城设立扶余府,开始了在这里长达200余年的统治。
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肃慎族系)联合进攻属于隋朝的辽西地区,这一举动激怒了统一国家尚不足20年的隋文帝。于是,引发了隋文帝及其继任者隋炀帝分别于598年、612年、613年、614年发起的四次大规模征讨。
尤其后三次远征高句丽,隋炀帝动用了超大规模的军力和民力,其中612年的征讨,仅作战部队就达113万余人,另调民夫两百多万负责运输。
不过,隋朝的这四次征战均未能征服高句丽,反而极大消耗了隋朝国力,成为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唐朝初年,高句丽人耗时16年,修建了一道东北自今伊通河畔农安西南至今营口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以防止唐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这一举动,被记载在《旧唐书》之间:
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收瘞隋时战亡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十四年,遣其太子桓权来朝,并贡方物,太宗优劳甚至。
保存至今的“老边岗土墙”农安段 资料图片
不过,这一举动并未能奏效。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远征高句丽,虽未灭其国,却导致高句丽国力大损。
此后,唐朝名将李勣、苏定方、薛仁贵开始了对高句丽长达20余年的征伐。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薛仁贵仅以二千余兵力便攻下了扶余府,斩杀俘虏万余人,导致伊通河畔高句丽40余座城池望风归降。“白袍将军”薛仁贵的名声由此响彻伊通河。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失去包括伊通河流域在内大片领土作为屏障的高句丽,被唐军攻克王都平壤城,高句丽走向了灭亡。
渤海国:海东盛国的兴起
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地区曾一度出现了长达30年的政权“真空”。直至唐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率其部众,建立起了崭新的地方政权——渤海国。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正式接受唐朝册封,担任忽汗州都督府的都督和渤海那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见《新唐书·渤海传》),渤海国也成了唐河北道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府州。此后,在东北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渤海族。
大祚荣像
渤海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疆域也逐步扩大,最强盛时达到“地方五千里”(见《新唐书·渤海传》)。渤海国在其管辖区域内设立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扶余府沿用了夫余国和高句丽时期的旧城址,行政区划包括通河流域的农安、长春、双阳、公主岭德惠等市、县,伊通县隶属于中京显德府荣州。
伊通河流域地处渤海国西部边境,与契丹(东胡族系)人聚居的松漠都督府相邻,是渤海国的边防要地。和古老肃慎的其他部落一样,渤海人同样勇猛彪悍,《新唐书·渤海传》形容其“三人渤海当一虎”,在伊通河流域“常屯劲兵捍契丹”。
渤海国时期是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阶段,被称为“海东盛国”,境内崛起了一百余座城镇,其中仅在伊通河畔农安县境内,就发现了渤海国时期的古遗迹8处。
此外,渤海国时期伊通河流域的交通也很发达。渤海国的6条交通道中的两条,即契丹道和营州朝贡道,都经过这里。
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靺鞨、高句丽、契丹、奚人、九姓杂胡、达姑、回鹘等。属于华夏族系的汉族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渤海人基因里有悠久的的歌舞传统,盛行的“渤海乐”是这一地区民族的传统乐舞。按习俗,每年聚会时“先命善歌善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踵’”(见《新唐书·渤海传》)。
与夫余国和高句丽时期东北各民族政权之间长期混战不已的局面相比,渤海国时期政局和缓很多,包容的渤海文化广泛吸收包括大唐在内各国的优秀文化,并与当时的日本有广泛交流,伊通河,也因之迎来了久违的休养生息。(赵薪/文)
参考文献:
《伊通河文明史》 长春出版社 徐春范主编
《伯都讷史话与传说》
《新唐书·渤海传》
本期编辑: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