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街是长春这座城市的“中轴线”。
中轴线两侧遗留着30多处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每一处老建筑都是时光的见证者,这些历史的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也记载着长春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人民大街最北端的起点,位于长春站前广场边,有一座伪满时期的建筑。
门牌号是:人民大街80号。
熟悉长春的人,自然会猜到这里。
它就是承载着百年历史传奇的春谊宾馆。1907年动工,1909年建成,如今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46平方米。它的原名为“大和旅馆”,名字和建筑的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长春大和旅馆旧影 资料图片
一
长春是一座低调的城市。
长春还是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
尤其人民大街与新民大街诸多的建筑中,一砖一瓦都记载着这座城市的沧桑。
步入春谊宾馆大厅,高挑的举架,狭长的走廊,以及楼梯独特的设计,在明黄的灯光衬托下,历史的厚重感迎面扑来。步入二楼的楼梯缓台对面,有一面壁雕墙,雕刻着海鸥,图案与雕刻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面壁雕墙完成于1909年,它和主楼一样也历经百年,至今保持完好。
移步二楼,楼梯对面的如意会见厅两侧,也是玻璃壁雕,每块玻璃上,雕出两朵嵌着金边的郁金香。每一片玻璃,每一朵花儿,就如一束光,或像一缕阳光,融入这座建筑中,似乎是一场光影与色彩共舞的派对。
二楼大厅是历史展示区。
一个巨大的檀木镜,如同能够穿越历史的门扉,明晃晃地立在那里。紫檀木框架的底部,标注着当年溥仪所用。镜子两边的历史展示墙上,悬挂着当年大和旅馆最灿烂岁月中的记忆,恍若打开一本长春版的《百年孤独》。
宾馆二楼的檀木镜及历史展示墙 陈凤华/摄
那是1905年,日本满铁和沙俄中东铁路双方协议,需在长春站和宽城子站分别为对方兴建货物站台和办事处。日本以战胜国的姿态,取得南满铁路及相关权益,并着手构建“满铁附属地”。1907年3月,“满铁”总裁后藤新平秘密派人在长春划定收买地界,要有一座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建筑,证明实力和能力的建筑。
大和旅馆1907年年底正式动工了。
建成初期的长春大和旅馆 资料图片
首建的北楼工程,建筑面积虽然只有2000多平方米,造价却高达380万日元,造价是同期满铁建造长春站站房的十倍。
1909年秋末,大和旅馆在茂密的榆树林中竣工。1910年3月9日,长春各报纸都刊登大和旅馆开业的消息。“旅馆”的称谓首次引入长春,从此“旅馆”替代“客栈”“客房”“伙房”等名称。
其实,最初的大和旅馆设施也并非十全十美。
于泾《长春史话》中记载:“这个新式建筑物,当时在排放污水上,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每日排出的污水粪便常达十多立方米,全靠马车载运到附近的明沟排往头道沟,满铁附属地的南部臭气熏天,有时粪便运不出去,地下室被污水浸泡,无法使用,日本商民甚为不满,这种情况持续一年之久。”
短时间污水粪便的尴尬,很快得到了解决。1925年,大和旅馆内又安装了煤气设备,大部分客房有了卫生间。电力、暖气和自来水配套设施兼具,堪称当时最为先进的旅馆设施。
1938年,大和旅馆进行扩建工程,先增加雨棚,后来又在老楼南侧和西侧先后扩建了两栋新建筑,其中,西侧建筑为一层,北楼为两层建筑,更注重外观的观赏性。
1939年扩建完工,南北两楼连通后,风格和谐统一。
一座城市,一个旅馆,悄无声息地书写着一段历史。
二
大和旅馆正式营业后,迎来形形色色房客入住,这些房客非富即贵。当时,入住大和旅馆成了地位和身份的标签。
大和旅馆的第一位客人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时任枢密院议长、朝鲜统监,被称为“明治宪法之父”的伊藤博文。1910年1月,海军东三省总督锡良欧洲考察后,坐西伯利亚铁路回国,途经长春,成为大和旅馆建成后的第一批“贵宾”。大清帝国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陪同,据说,此次接待费用高达白银十万两,可见晚清官宦的腐败程度。
大和旅馆的故事在悄然地上演。1922年9月4日,日本与俄国关于远东问题的会谈,在这里进行,那时通称“长春会议”。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长春成了“新京”。大和旅馆成为“新京”达官贵人迎来送往的标志性高档场所。同年,5月2日,国际联盟派来的“李顿调查组”在这里逗留一周,并会见伪满洲国“执政”溥仪,还有伪国务总理郑孝胥、伪外交总长谢介石、伪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等日伪政要。当时“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和当红明星日本演员李香兰也是这里的常客。9月15日,在日本驻伪满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签订《日满议定书》之前,武藤及其随员就住在这里密谋窃取中国主权。
春谊宾馆内的百年壁画 陈凤华/摄
当时,但凡入住大和旅馆的客人,次日报纸上都会见到自己的名字。1934年2月10日,清朝大臣张之洞之子张燕卿在大和旅馆举行西式婚礼。同年8月31日,伪满组织“日满妇人同志会”在大和旅馆举办午餐宴会,溥仪的三妹韫颖应邀参加。1936年6月25日,曾受到列宁、斯大林赞誉的法国一流歌唱家菲奥多·夏里亚宾,在长春的伪满协和会馆举办独唱音乐会,其间,入住大和旅馆。
那时,大和旅馆每晚房费五十日元,绝对天价。诸多史料记载,大和旅馆昂贵的费用,也并非任何人都能问津。东北沦陷期间,首任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驹井德三曾入住大和旅馆。不久,就在关东军的“劝告”下搬到别处,因为他的身份不够“至尊”。
于泾先生的《长春史话》中记载:“大和旅馆自开业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前后后还住过不少神秘人物。其中当时举世瞩目的远东地区部长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西柯夫上将被日军辗转押送,于1938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被软禁在大和旅馆。他不仅向日本关东军提供过大量机密情报,而且参与策划反苏阴谋,甚至密谋刺杀斯大林。”
三
从下榻这里的众多房客身份和发生的故事,可窥见长春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191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出任东三省筹边使时,在大和旅馆住过124天。1920年10月21日,瞿秋白先生途经长春中转,在大和旅馆短暂休息。1926年7月19日,胡适从中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前往欧洲,在长春转车时,受当时长春自强学校校长杨世桢邀请到该校讲演,也在大和旅馆落脚。当晚,胡适即离开旅馆,乘坐中东铁路火车前往哈尔滨。
1945年日本投降,大和旅馆被苏军接管。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大和旅馆成为接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场所。1946年5月,时任国民党吉林省政府主席梁华盛携带省府秘书长吴至恭、教育厅厅长胡体乾、财政厅厅长姜守安等来到长春,准备成立吉林省政府,国民党吉林省政府委员兼长春市市长尚传道在大和旅馆设宴欢迎,并请国民党新六军军长兼长春警备司令廖耀湘作陪。
这里还是中共长春地下党重要集会与活动场所。1945年9月8日,东北党委员会书记、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率104名抗联教导旅骨干,乘坐运输机,随苏军一起从苏联飞抵长春大房身机场,当晚入住大和旅馆。9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周保中还在大和旅馆主持召开成立中共长春市委的会议。
不同时期的长春大和旅馆
1946年7月30日,李敏然(李立三)代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飞抵长春,会见国民党的东北保安司令部副长官郑洞国和新六军军长兼长春警务司令廖耀湘,并与国民党代表、吉林省政府委员兼长春市市长尚传道在大和旅馆就输送电力问题会谈。北平军事协调处停战27组的中美代表进行国共停战谈判,伍修权、李立三等著名共产党员都曾入住大和旅馆。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大和旅馆由国家铁路局接管,更名为“铁路宾馆”;1954年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视察长春,根据他的指示,将“铁路宾馆”正式移交给吉林省使用;1955年10月1日,“铁路宾馆”改名为“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接待处”,后相继改名为“交际处”和“吉林宾馆”,成为吉林省第一家省级宾馆;1975年7月更名“春谊宾馆”,取长春友谊之意。
1985年12月,春谊宾馆被列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和1992年两次大维修,加固它的筋骨,复原它的相貌,挽留住它的生命,并使它重获新生。
1992年在“大和旅馆”原址附近,兴建一座九层高的建筑,赋予它一个响亮的名称——“贵宾楼”。同时,那座历史悠久的旧楼更名为“迎宾楼”。
在迎宾楼的左后方有一处简易房,那是大和旅馆曾经的洗衣房。
藏着秘密的简易房门旁,挂着一块铜匾,最上面写着:长春市历史建筑;下面写着:大和旅馆(中国地下党活动旧址);这是长春市人民政府2007年5月公布的。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悄然注入丰富的红色基因。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重要联络点。尽管岁月流转,洗衣房的外貌已不复当年,但那份红色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
在长春作为伪满洲国国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大和旅馆为据点,在洗衣房秘密商讨抗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这段历史,隐秘而惊险。那时,每一位地下党员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着情报。
洗衣房,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承载太多的秘密与牺牲。
秘密联络点地处伪满洲国管辖地界大和旅馆的角落,这里与火车站毗邻,看似很危险,南来北往的人流却是最好的掩护,也许应验了那句话,最危险的地方才最安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前夕,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曾在这里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商谈起义事宜,曾泽生与中共有关投诚的商谈也多在这里进行。
来源/吉林省春谊宾馆有限责任公司
都说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石头史诗”,岁月的积淀让这座旅馆成为文化的音符,足以奏响长春这座城市的记忆乐章。
至于那段屈辱的历史记忆,勿忘,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