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
前进!进!
每当国歌响起之时,激昂的旋律、铿锵的歌词,总会让人心潮澎湃。而这首铿锵战歌的精神内核,正源自于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奋战在白山黑水间的一支救亡力量——东北抗日义勇军。
一支力量的诞生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由于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随后短短4个多月内,东北全境沦陷。
在事关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坚决抗日、收复失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帮助和推动下,东北各地纷纷组建起以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为主体、各阶层群众广泛参加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某部照片 资料图片
1931年10月中下旬,当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之际,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便以“伍豪”作为笔名,在《红旗周报》第20期上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们党当前任务》。
该文指出,现在救国义勇军的组织已成为工农劳苦群众的普遍要求,我们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
1931年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先后派遣500余名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工作。风起云涌之间,这支武装力量总人数最多时达30万以上,自发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武装斗争,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一曲战歌的传唱
为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义勇军将士们创作了许多热血澎湃的军歌,这些铿锵的战歌是他们不屈抗争的怒吼,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抗日吼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一曲雄壮的战歌在辽西各路义勇军的将士之中广为传唱:
起来!起来!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
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
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
携起手,肩并肩。
豁出命,向前冲!
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
前进啊!前进!前进!
豁出命来向前冲!
前进啊!前进!向前进!
杀!杀!杀!
在辽东地区活跃的一支义勇军创作的《血盟救国军军歌》,同样传唱一时:
起来,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
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奋起杀敌……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战斗!战斗!
战斗!战斗!
“起来,起来”,一时成为众多义勇军军歌共同的开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事迹,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1933年2月,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前往长城抗战前线拍摄关于义勇军及中国军队抗战事迹的纪录片,田汉、聂耳和摄影师张慧冲也一同前往。很多学者认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灵感与这次抗战前线经历直接相关。
电影《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后,田汉所写的歌词并没有确定歌名,聂耳寄来的谱曲名称也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投资人,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东北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在“进行曲”三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3个字,即《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5月,抗日影片《风云儿女》上映,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一时间,响彻长城内外。
《风云儿女》影片的最后,主人公与千千万万拿起武器的人们一同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走上救亡图存的战场。而影片之外,无数中华儿女迎着敌人的炮火舍生忘死、奋勇向前……
一种精神的传承
1933年后,在敌人的残酷绞杀之下,东北抗日义勇军转入低谷,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将士继续坚持抗战,特别是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的部分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顽强斗争。而这首激昂的战歌,也一直激励着他们转战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间。
据一些材料记载,杨靖宇将军就非常喜欢这首战歌,他曾特意命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将歌曲翻印,发给各团政治部组织教唱。
1935年10月4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第二军第二团政治委员曹亚范等,在濛江县(今靖宇县)那尔轰附近老龙岗召开会师庆祝大会,经讨论决定,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军歌。
1936年12月,抗日将领王德泰、曹国安先后壮烈牺牲。杨靖宇为两位英烈主持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将士们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并号召全军:一个英烈倒下去,千百个英雄站立起来。丹心不灭,红旗不倒,为着民族抗敌御侮的共同事业,我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奋战不息。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鼓舞之下,抗联将士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之下,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直至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而与此同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不仅回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在全球唱响。
1939年,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曾这样描述《义勇军进行曲》的流行程度:东北人民为摆脱日本的枷锁而英勇斗争,在他们那勇敢精神鼓舞下产生的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从前线到大城市,从城市到最遥远的乡村,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首歌、都会唱。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就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断高涨的历史,这首歌的曲和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
在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期,美国非洲裔歌唱家、社会活动家保罗·罗伯逊曾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他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支持。唱片封套上,宋庆龄题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反抗敌人的力量源泉……
在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这支战歌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最强音。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最终通过决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1982年12月,《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
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赋予国歌与国旗、国徽,同样的宪法地位。
2017年9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如今,从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到国际赛场的颁奖典礼,从大国外交的舞台到校园活动的现场,《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一次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每当我们唱起国歌,都是一次与先烈理想的隔空共鸣,都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切致敬,而我们也将在这激昂的旋律中,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东北抗联史研究特刊》
中共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 《杨靖宇全传》
新华社 《来自白山黑水的红色记忆:国歌从这里走来》
人民政协网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国歌墙:聆听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