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洮儿河,一部文明史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4636
一条洮儿河,一部文明史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463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一条洮儿河,一部文明史

2025-10-09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洮儿河 图虫.jpg

洮儿河  图虫创意

       一条河的经历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部赓续发展的文明史!

  流经吉林西部的洮儿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她从远古走来,穿山过岭,水流石开,万古不息!一路走来,目睹风云变幻,见证岁月沧桑,为吉林西部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

  翻开浩繁的历史典籍,在那丰富的记载中,真切地闪现着洮儿河瑰丽的身影。穿越历史时空,溯洮儿河而上,仿佛会看见一幕幕历史大戏渐渐展现在眼前,让你深深沉醉于先人们的智慧。

  洮儿河源出大兴安岭东南麓索岳尔济山,其山雄峻,清朝乾隆皇帝对此山曾有“嶙峋千仞势苍茫,雄镇塞北壮金汤”之赞誉。高山涌泉,相聚成溪,溪流清冽,水质甘甜,逐山而流。流淌途中不断有小河汇入,10条支流相交相融、相集而成。它像一条蓝色的哈达,由西北飘向东南、由高山飘到草原,以其丰沛的水量无私地滋润着这片土地,哺育万千生灵。

  洮儿河一路走来,走过内蒙古东部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市,走过吉林西部洮南市、洮北区、镇赉县、大安市,流入纳蓝撒蓝池(汉译月亮泡),再涌入嫩江怀抱。有人做过测量,这条蓝色哈达一样的河长约563公里,滋润着3万余平方公里土地。

索岳尔济山_副本.jpg

  索岳尔济山  资料图片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洮儿河时而咆哮于丛山峻岭之中,时而静卧于茫茫旷野之上,犹如一条彩带串起碧玉般的湖泊——察尔森、群昌、团结、五间房、月亮泡水库为洮儿河积蓄着能量,把它送上远方,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洮儿河流淌的不仅是岁月,流淌的更是一部文明史。

洮儿河图表_副本.jpg

  行走在洮儿河岸边,回望历史1500年,在《魏书》中就看到洮儿河的身影了。当时,洮儿河有“太鲁水”“太沵河”的名称。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氏自立为帝,建立北魏王朝,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进“孝文汉化”,这是孝文帝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次重要尝试。《魏书》全面反映了北魏王朝兴衰历史全貌。《魏书》有:“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记载,又有《北史·勿吉传》“初发其国,北船溯难河西上,至太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陆行”之说。鲜卑人从洛阳至勿吉故国之间的往返路线,都要经过“太鲁水”“太沵河”。“难河”为嫩江古称,而洮儿河是嫩江右岸最大支流,从“难河”西行,至太沵河,即是从嫩江西行至洮儿河。故在《魏书》等典籍中,首次出现了洮儿河的“太鲁水”、“太沵河”古称。

  《新唐书》成书于1060年(宋嘉祐五年),在其《东夷传》有“开元十一年,又有达末娄、达妒二部首领朝贡。达末娄自言北扶馀之裔,高丽灭其国,遗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他漏河,东北流入黑水”一段说法。说是达末娄部被高丽灭国,一部分死里逃生的部众渡过那河(今嫩江)居住下来。文中出现“他漏河”之河名,实际上就是“洮儿河”在宋朝时的称呼。

  翻开《辽史·地理志》,就会发现契丹人对洮儿河情有独钟,给予洮儿河一大串的名号有“达鲁河”“他鲁河”“拓鲁河”“挞鲁河”等古称。洮儿河下游一带是契丹皇帝“春捺钵”之地,1022年(辽太平二年),圣宗耶律隆绪“城长春”,以“北御室韦,东捍女真”,遗留“城四家子古城”遗址,至今仍在守望着那段岁月。

  洮儿河既留有辽朝皇帝凿冰取鱼、纵鹰捕鹅抓雁的身影,演绎着渔猎文化的戏码,又见证着“头鱼宴”事件引发的那一场风云。1024年(辽太平四年),圣宗耶律隆绪“二月乙未,猎挞鲁河。诏改鸭子河曰混同江,挞鲁河曰长春河”,由是,“洮儿河”又有“长春河”之古称。

流淌在丛山峻岭中的洮儿河_副本.jpg

流淌在丛山峻岭中的洮儿河  资料图片 

  “头鱼宴”事件引燃了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心中的怒火,1114年(辽天庆四年),完颜阿骨打传梃而誓、举兵反辽。1117年(金天辅元年),完颜杲(斜也)带领军队一万人下金山(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前公主岭屯)、克泰州(今齐齐哈尔塔子城),洮儿河流域遂被女真人占据。金朝将领婆卢火督镇泰州屯田,为泰州都统。在任期间征调丁壮修筑“金界壕”泰州段,以防御北方草原部落。在洮儿河源头仍留有遗迹,向世人诉说着“孟姜女哭长城”的另一段故事。

  《金史·地理志》对“洮儿河”有“达鲁古河”、“挞鲁古河”、“拓鲁古河”之古称。有记为证:“长春(辽长春州韶阳军,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来属。有挞鲁古河、鸭子河。有别里不泉。)”有意思的是,女真人把契丹人对洮儿河古称后均添个“古”字,这大概是女真语言和契丹语言相近的缘故吧。

  《蒙古秘史》有:“撒儿率领左翼军沿着海边行进······从其边境诸城,沿浯剌河、纳浯河而进,溯讨浯儿河,越过(山岭),回到大营来回合”。这是一段历史往事记载:1214年,第二次蒙金战争结束后,成吉思汗遣其仲弟拙赤·合撒儿率领左翼军沿着海边东征金朝腹地。拙赤·合撒儿挥军东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诸城。并沿着浯剌河(今松花江)、纳浯河(今嫩江)行进,在经过纳蓝撒蓝池(今月亮泡)后,沿讨浯河(今洮儿河)溯水流而上,回到其领地——额尔古纳河畔。这是元代文献中对洮儿河有“塔兀儿河”“托吾儿河”“讨浯儿河”的记载。

  《蒙兀儿史记》也把洮儿河称作“讨浯儿河”,即“八月,哈丹屯兵讨浯儿贵列儿二沐涟间,王师大小数十战,弗能克”。这又是一桩历史往事。元朝时,成吉思汗幼弟帖木格·斡赤斤玄孙乃颜称霸辽东,因结西道诸王海都谋反。忽必烈皇帝对这位侄孙很不放心,设立“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以防乃颜不臣之心。

  1287年,乃颜举兵反叛,史称“乃颜之变”。忽必烈御驾亲征,指挥元军同乃颜叛军在讨浯儿河(洮儿河)、贵列儿(归流河)之间大战数十回合,未能克胜······

洮儿河和蛟流河交汇之地_副本.jpg

洮儿河和蛟流河交汇之地  资料图片 

  至明朝,文献出现了“塔儿河”等不同古名称。明朝时期,元朝旧臣——开原王纳哈出手握重兵二十万,以“新泰州”为大本营,同明朝对峙三十年。皇帝朱元璋四抛橄榄枝,招降了“开原王”纳哈出。1388年,设置“兀良哈三卫”——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羁縻游牧此处的蒙古人。令其首领“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泰宁卫都指挥使辽王阿札失里,领地在洮儿河流域,治所在“新泰州”(今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古城”)。

  洮儿河古名称,到清代时终于“多名归一”。《清会典》中有“陀喇河”之称,《清通志》呼为“陶儿清”,《清一统志》中又作“托罗河”,《东蒙游纪》名之“陶灵郭勒”,蒙古语汉译“洮儿河”。《钦定盛京通志》有“滔尔河,蒙古语。滔尔,网也。”因“河面宽阔,支流多如网状”而得名。在《蒙古游牧记》中,张穆写到,“陀喇旧作陀罗,亦曰洮儿河。辽史:上京有他鲁河。金史:长春县有达鲁古河。圣宗四年,改挞鲁河为长春河,皆即此陀喇河也。源出西兴安山东麓,即索岳尔济山矣。”《黑龙江志稿》记“太沵、太鲁、他漏(它漏)、他鲁(拓鲁)、陀罗皆一音之转”,并说“陀罗,满洲语桃也,桃、洮、陶同音,故各书互用之”至此,“洮儿河”多名归一,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的洮儿河流域是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镇国公旗(科尔沁右翼后旗,1952年撤销)王公贵族游牧地。近三百年时间,这山这水,还有这片草原是科尔沁蒙古人生活的家园,如诗般的生活伴随着游牧人走过春夏秋冬。留在洮儿河岸边的庙宇、塔寺、陵墓、王公府邸等遗址,向人们展示着游牧文明的智慧,展示着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之美。在这里,也曾演绎着如诉如泣的历史大戏,刚布、桑布兄弟(图合木)举义、陶克陶胡抗垦举义等,虽然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足印却留在了洮儿河畔。

  

  清朝推行“移民实边”、借地养民政策,给洮儿河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在文化层面上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立、冲突以致融合,这是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设府置县牵涉到科尔沁右翼前后两旗蒙古王公贵族、民众的利益,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时代。在洮儿河畔引发了科尔沁右翼前后两旗札萨克郡王乌泰、镇国公喇什敏珠尔掀起的“独立”风波。民国政府剿抚并用,时有奉天后路巡领吴俊升率兵平息了这场风波,做到“中华民国开国以来的第一件体面之事”,叙功授陆军中将。民国政府秉持军事防御与民族融合并重理念,设立洮辽镇守使,吴俊升充任洮辽镇守使。他在洮儿河岸边留下“恒盛号”商业大楼,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洮儿河迎来洮辽镇守使吴俊升不久,又迎来了洮昌道尹马龙潭。奉系军阀张作霖义结金兰的两个兄长都来到洮儿河畔,吴俊升掌军,马龙潭掌政,军政共治,相得益彰。洮南府——“要冲之地”,张作霖无后顾之忧。

洮昌道尹马龙潭_副本.jpg

  洮昌道尹马龙潭  资料图片 

  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东北已久。20世纪20年代初,派出大批间谍以各种名义进入我国东北,侦察山川地理、风土民情,为侵占东北制造舆论,提供情报支持。1931年5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专勤派遣其作战部部员、陆军现役大尉中村震太郎以“日本帝国东京黎明学会”会员名义,窜入洮儿河流域进行间谍活动,被兴安屯垦军三团捕获,经审讯确认间谍身份后处死。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关东军借此大肆鼓噪,制造战争舆论,这就是“中村震太郎事件”。3个月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也成为日本关东军发动战争的借口之一

  在洮儿河畔第一个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就是洮辽镇守使、蒙边督办——张海鹏。张海鹏也是张作霖结拜弟兄,张作霖死后,他曾谋求黑龙江省主席位子,张学良却只给他一个“蒙边督办”的职位,为此,张海鹏大为光火,居然认贼作父,在洮南投入日本人的怀抱。

纳蓝撒蓝池(月亮泡)_副本.jpg

纳蓝撒蓝池(月亮泡)  资料图片 

  张海鹏之叛,使日本关东军未费一枪一弹便占领了洮南城。从此,洮儿河流域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在铁蹄之下达十四年之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抗战,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1945年8月11日,伪满兴安陆军军官学校师生经过周密的准备,在洮儿河畔陶赖图山北坡葛根庙东部打死日本军官,发动了武装起义。史称“811”葛根庙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东蒙古地区民族解放的第一枪。

  1946年6月,在洮儿河畔首次成立历史上建制级别最高的党组织——辽吉省委。陶铸任省委书记兼辽吉军区政委,邓华任军区司令员,驻地在今白城市白城铁路文化宫,辖区覆盖今吉林、辽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是洮儿河畔各族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一面旗帜 。

白城市“辽吉省委”旧址_副本.jpg

白城市“辽吉省委”旧址    资料图片 

  1947年5月1日,洮儿河畔又迎来新的喜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区域自治政策在洮儿河畔实践成功。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由理论到实践的先河。

  一河两地,守望相助。陶铸、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洮儿河畔留下深深的足印。他们的革命业绩彪炳千秋、名垂史册,永远激励着洮儿河儿女勇往直前、开拓进取,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洮儿河,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彰显着生态之美、山水之美、文化之美,编织着一部赓续发展的文明史······(作者:吴澍)

  参考资料:

  1.《索岳尔济山人文地理考》[J]. 黑龙.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02)

  2.《辽吉省委的建立和辽吉根据地的形成 》 《白城日报》

  3.《内蒙古党史方志网》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4.《沙俄哥萨克骑兵镇压内蒙古图合木起义》《档案与社会》冯学忠 岳彩杰

  5. 《“八一一”葛根庙武装起义》  冯学忠,王晓军

  6.《[九.一八]事变资料汇编》 孙邦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

  7.《蒙古游牧记》(清) 张穆

  8.《辽史·地理志》

  9.《金史·地理志》

  10.《黑龙江志稿》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朱宝明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