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9442
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944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

2025-10-21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历经从肃慎到夫余的更替,高句丽到渤海国的变迁,当历史的时针指向10世纪初,东北大地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征伐。静静流淌的伊通河,迎来了另一段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

伊通河_副本 800.jpg

  伊通河流域的农田 来源/图虫创意

  辽金:“铁浮图”的故乡

  当时间来到10世纪初,渤海国的西邻契丹人开始崛起。

  天赞四年(925年)12月,契丹人军队包围并攻克了扶余府,杀死其守将,接着又击溃了前来增援的渤海老相所率3万渤海援军,为渤海国的灭亡奏响了序章。

  天显元年(926年)正月初九夜,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包围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末代渤海王大諲撰率僚属出城请降,存国达229年之久的渤海国就此寿终正寝。

  同年七月,阿保机在班师途中,病逝于扶余府所在的伊通河畔。据《辽史》记载,当夜“大星陨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见黄龙缭绕,可长一里,光耀夺目,入于行宫。”阿保机随之驾崩,此地遂得名“黄龙府”,从此载入史册。

  黄龙府隶属辽朝上京道,今农安县、长春市和德惠市均为其属地。因为此时佛教已传入东北,于是黄龙府人在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三年至十年间(公元1023年—1030年)建起一座巍峨的佛塔,如今,这座我国最北端的佛塔穿越千年,依然屹立在伊通河畔,这就是让每个现代长春人耳熟能详的“农安辽塔”。

伊通河3_副本.jpg

农安辽塔 罗浩/摄

  辽朝在伊通河流域设置有两个军事重镇,一为黄龙府,另一个是长春州,黄龙府军事机构叫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负责统领训练和调动伊通河流域的军事力量。此外,黄龙府还是辽朝在今吉林省境内设置的两个権(quán)场之一,另一个是宁江州(今吉林省扶余县一带)。

  渤海人的黑水靺鞨部成为辽朝部属后被称为女真,后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女真人有“生女真”和“熟女真”之分,“生女真”指那些移居于女真故地,散居在今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之东,未编入辽籍的女真诸部;“熟女真”则指辽朝时期南迁至渤海故地和被辽统治者强行迁至辽东地区,编入辽籍,处于辽直接管辖下以及虽未编辽籍,但辽却任命女真大王或委派节度使加以管理的女真部落。

  伊通河流域自古便是女真人(肃慎族系)的聚居之地,伊通河的名字便是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虽金史称益褪水、易屯河,后来的明代又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但这些名字皆为古女真语音“伊通”而来。女真人无法忍受这条以自己民族语言命名的大河继续掌握在契丹人手中,所以在伊通河流域,渤海遗裔反抗辽朝统治者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

  伊通河畔的兀惹人(渤海族分支)是反抗辽朝最积极的族群,他们虽未建立新的政权,却构筑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兀惹城。《辽史·圣宗纪四》载:保宁七年(975年),身为黄龙府卫将的渤海遗裔燕颇在黄龙府(今农安县)发动起义,在杀死黄龙府都监张踞后,又与辽军在伊通河畔展开决战,失败后“走保兀惹城”。为求外援,兀惹人一直保持着与宋朝的联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军大举伐辽朝前,还曾给兀惹城浮渝府(即扶余府)渤海琰府王降诏,要求他们从后面攻击辽军。

  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生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召集女真诸部子弟兵2500人在涞流水南岸的得胜陀(今拉林河下游南岸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崴子)举行集会反辽,例数大辽朝廷罪恶,然后歃血宣告:“偌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铭之。”

  随后,女真反辽战争爆发,丰腴的伊通河流域率先成为战场。

  在先后取得宁江州大捷和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大捷之后,阿骨打率领的女真虎狼兵直指黄龙府。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后,于1115年九月初一,终于攻克黄龙府。随后又经过一系列发生在黄龙府周边的大小战斗,伊通河流域全境易手。

  金代初年武功煊赫,猛将辈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重装骑兵铁浮图曾一度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宋史·刘琦传》记载:“兀术被白袍,乘甲马,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屠’。”铁浮屠(又称铁浮图),是金朝重骑兵的一种,金军大将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领铁浮屠与拐子马南征北战,给南宋岳家军等抗金队伍造成重创。

  在攻打黄龙府的战斗中,有一位将领脱颖而出,他就是战功赫赫的金朝开国功臣完颜娄室(1078-1130年)。

  那一战中,娄室奉命强攻城墙东南角,先以精兵登上梯 子观察楼橹,随即乘风放火火烧辽军,因为指挥战斗过于全神贯注,连大火烧伤了双脚也全然不知。金天会三年(112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仓皇西逃,娄室率军在今山西省朔县将其擒获,直接致使辽朝覆灭。在灭亡北宋的靖康之役中,他任先锋,同样连战连捷。

  因为屡立奇功,完颜娄室被完颜阿骨打封为黄龙府万户。娄室死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亲自派卫队护送其灵柩至济州(即黄龙府)东南的奥吉里(今长春市东郊石碑岭)安葬。可惜此墓于1912年被日本人盗掘。

伊通河4_副本.jpg

  石碑岭完颜娄室墓地   资料图片

  金朝建立后,伊通河流域的黄龙府改称济州,后又改称隆州升为隆安府,隶属于上京路,辖今农安县、长春市、德惠市和双阳区等地;伊通县和东丰县隶属于咸平路咸平府。

  金朝时期的隆州仍是重镇。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曾在这里设置上京路转运司,负责掌管上京路的税收、钱谷、仓廪等事务,金朝的辽东、上京等路宣抚使蒲察移刺都也曾驻扎于此。

  隆州(黄龙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所以这里成为了辽金时期尽人皆知的北国名城重镇。相传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后押解北上,曾一度囚禁于此,南宋名将岳飞那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誓言,永远将成语“直捣黄龙”留在了中国人的词语库中。

  辽金时期是我国东北地区民族大迁徙的高峰期。大批契丹人、女真人以及突厥、党项、铁骊等少数民族聚居在伊通河流域。在与北宋战争及南宋的长期对峙过程中,被俘获的大批中原汉人也被安置在这里,伊通河流域被进一步开发。

  元代: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金崇庆元年(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隆安府伊通河畔再次燃起战火,起兵反金。不久后,他投降了几年前刚刚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的草原英雄铁木真,加入蒙古(东胡族系)军队,联合进攻金军。22年后,金朝在蒙宋夹攻下灭亡。

  庞大的元帝国建立后,整个东北被设成一个辽阳行省。伊通河流域最初设开元路,后来废路设府,治所设在恢复黄龙府旧称的农安;再后来复设开元路,仍设治所于黄龙府;直到1342年,开元路治被迁到咸平(今辽宁省开原老城镇)。从这时起,失去战略重镇身份的黄龙府,仿佛一个疲惫尽显的老兵,终于脱下重重的铠甲回归田园。

  从那时起,曾经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告别了繁华,成为蒙古人的牧地,开启了田园牧歌时代。那时的伊通河两岸,草木丰茂,牛羊成群,没有田地,不见炊烟;那时的伊通河原始、活泼、生命力充盈,“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高兴的时候肆意汪洋,发起怒来排山倒海。

  为了加强与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同时也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元朝统治者在东北各地设立了许多驿站和狗站,通称为“站赤”。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站赤,形成了纵横交织的陆路交通网。伊通河流域的站赤有宾州站(今农安县靠山乡广元店古城)和西祥州站(今农安县东北万金塔古城),其中西祥州站还是辽阳行省的驿站交通网络中心。

  虽然人烟稀少,可元代的伊通河水还是养育出了一位文学家和书画家——张孔孙(1233年-1307年)。张孔孙是金朝隆安府人,先世为辽朝兀惹部人,从青年起便以恪守孝道闻名。自元世祖时起,张孔孙历任侍御史、礼部尚书、商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期间屡屡纠正冤假错案,还向元帝进谏过8条治国安邦之策,颇有清正之名。

伊通河5_副本.jpg

张孔孙《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 资料图片

  在74岁高龄时,张孔孙曾以《山水》为题作画一幅,成为传世之作;今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上的跋,亦为张孔孙所书。张孔孙诗句:风雨来时拨棹回,济川心事有谁知。停舟且做江湖梦,浪静风恬未是迟。仿佛就是对这一时代伊通河的最准确记述。

      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为何被称为长春的母亲河?(一)

      一条河的史诗:伊通河的燃情岁月(二)

  参考文献 

  1.《伊通河文明史》 长春出版社 徐春范主编

  2.《伯都讷史话与传说》

  3.《宋史》(元)脱脱 等撰 中华书局 1985年

  4.《辽史》(元)脱脱 等修  中华书局  2016年

       本期编辑:曹淑杰

  初审:曹淑杰   复审:郭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