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长春孩子买过球鞋的这座老楼,曾是伪满的“中央博物馆”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9966
许多长春孩子买过球鞋的这座老楼,曾是伪满的“中央博物馆”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996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许多长春孩子买过球鞋的这座老楼,曾是伪满的“中央博物馆”

2025-10-23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长春的老城区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老楼,许久以来,作为一座商用建筑,众多经营体育器材的店铺栖身其间。

  无数长春孩子曾在这里买过球衣、球鞋,不过,在商铺间挑选球衣、球鞋或是无数次从建筑旁经过的人们,对这座老楼的身份可能并不了解。

  在几十年前,这座建筑曾作为伪满“中央博物馆”的展示场,把一页页历史收藏其间……

图1.jpg

位于长春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的“伪满洲国中央博物馆”大经路展示场  郭帅/摄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伪满洲国中央博物馆大经路展示场

  建筑坐标:长春市长春大街964号

  建筑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文保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冷清的展馆

  博物馆本应是守护文明记忆、传递科学真知的公共空间,然而,在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博物馆却成为侵略者推行殖民统治、实施文化侵略的工具。

  1934年,伪满洲国中央博物馆的建设提上了日程。起初,这一博物馆拟设在沈阳,但在1938年博物馆的筹备处迁往了长春。

  根据日伪的规划,这座博物馆拟在城市的文教中心“建国广场”(今工农广场)一带建设一座新的场馆。

  在新的场馆建设之前,博物馆在1939年租用了大经路旁的“裕昌源”大楼,作为临时的展示场。

大经路旁,作为博物馆展示场的“裕昌源”大楼 资料图片_副本.jpg

  大经路旁,作为博物馆展示场的“裕昌源”大楼 资料图片

  “裕昌源”大楼是长春富商王荆山的产业,这座建筑原本是为了开设百货商店而建造。

  建筑为砖混结构,依照街路交会的地形呈“L”形,布局面向街口的部分采用了弧形的设计,建筑的中央部分共有四层,两翼则有三层建筑,采用了大量纵向线条设计,增强了建筑的韵律感,一层上方檐口略作外挑,将立面划分为上下两部分。

  由于建筑最初计划开设百货商店,基于商品的展示需要,大楼一层的临街部分设计了面积巨大的橱窗。

  不过,由于经济形势恶化,这座建筑的用途被迫进行了改变开始对外出租,伪满劳工协会、伪满煤矿株式会社等众多机构及公司都曾入驻这里。

  1939年3月,伪满洲国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开始搬进这座建筑的一层。

  1940年7月15日,伪满洲国中央博物馆大经路展示场举行了开馆仪式。

  经过改建,此前“裕昌源”大楼的一层改建成为一大一小两个展厅,面积共有690平方米 ,设有动物、地理、矿物等展览,展品的来源五花八门,有伪满政府拨交的部分藏品,有日本外务省“寄赠”的部分展品,还有部分伪满官员“捐赠”的书画、佛像、陶器、铜器等。昔日商场巨大的橱窗则成为博物馆的展示窗。

商店的橱窗,成为博物馆展示场的展览窗  资料图片_副本.jpg

  商店的橱窗,成为博物馆展示场的展览窗  资料图片

  然而,这个开馆仪式却异常冷清,原本邀请了850人,但实际到场的仅有52人。

  历史的巧合

  由于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加之,此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伪政权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博物馆新场馆的建设最终无限期搁置。

  大经路的这座展示场也从“临时场馆”,变成了实际上的“固定场馆”。

  在当时这座展示场展出的物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动物部,展示鸟类、哺乳动物的标本;地理部,展示伪满洲国的地形沙盘;物理部,展示与电学有关的实验装置;矿物/地质部,这一展区是展示场的核心部分,展示有各类化石标本以及地层标本。

  针对这样的展项设置,日本学者犬塚康博曾表示,大经路展示场的展品设置与运营模式,与当时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国家政策”紧密相关。

  例如,官方出于顺应“国家政策”的意图,将展示重点放在矿物与地质领域,符合伪满洲国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反映了战时对实用资源的重视。

  在当时,这座博物馆针对来馆参观的日本人、中国人会采用区别的对待方式,对待日本参观者会着重展示伪满洲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待中国参观者则侧重宣传所谓“五族协和”,借机推行奴化教育。

  除此之外,这一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举办活动的演讲人、发表研究文章的研究者,几乎都是日本人。

  在那段时间里,这座场馆还采用举办讲座、开音乐会、放映电影等形式,实施文化侵略。

  同时,博物馆隔月发行《国立博物馆时报》,并不定期出版《博物馆论丛》,成为伪满洲国实施文化殖民的核心设施之一。

由于建筑原本为百货商店设计,因而改建成展厅后,显得捉襟见肘  资料图片_副本.jpg

  由于建筑原本为百货商店设计,因而改建成展厅后,显得捉襟见肘  资料图片

  由于这座建筑并非为博物馆而设计,因而在展览的布置上难免捉襟见肘,因而在伪满统治时期,一些主题展览不得不选择租用另外的场地进行临时布展。

  为了解决空间紧张的问题,1944年11月,博物馆宣布关闭这座展示场,并对其进行整修。

  根据馆方发布的消息,通过这次整修将把建筑的第二层也改造为展示场,建筑的第三层则作为博物馆的办公场所。

  然而,这次闭馆后,这个展示场再也未能重新开放,因为,场馆预定重新开放的日期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1945年8月15日。

       建筑的变迁

      伴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土崩瓦解,这座博物馆的历史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此后,这座建筑曾进行了扩建,两翼部分原有的三层被接建至现在的四层,不仅建筑的门窗全部更换,原有建筑的外立面材质也被涂料覆盖。

图2_副本.jpg

  建筑今日面貌  郭帅/摄

  尽管历经扩建与改造,但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仍是揭露日本实施文化侵略不可替代的物证。2011年,这座建筑被列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那些不容遗忘的历史将永远深深铭刻于这座建筑的砖石之间,永远深深铭刻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中。(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宁 波  《探秘“伪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足迹》

  犬塚康博  《伪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展示活动》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沈 燕  《伪满遗址》

  杨 宇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1932-1945》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