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四座名山,以朱雀、玄武前后掩映;龙潭与小白山左辅右弼,中有松花江天水回环,城市就在山水画图中。四座山以自然的妙有各擅胜境。龙潭山因山有“龙潭”而得名,远望山形,亦呈蟠龙之姿,苍岩翠壁,犹似龙之鳞甲,凛然飞峙江干,岁月烟雨里,俯视江云舒卷江月流霰。两千年岁月里,山河百代,人物往来,遂使得一座山不仅赋有自然之胜境,亦含蕴了历史风景之芳华。一代词人纳兰性德登临此山,亦为之发江山代谢之叹……

龙潭山属老爷岭山脉,高仅384.1米,主峰南天门,突出江干,耸立江表,临江的西侧,山壁陡峭,石峰嶙峋,宛然如老龙吸水;山形则起伏婉转,有苍龙偃卧之态;南天门一峰高耸,望之俨然,于是便有山势雄峻雄奇之感。
以地理形势论,其东南伏卧帽儿山,西南耸立东团山,三山鼎足而立,龙潭山以飞天之势领于前列,仿如老龙当道,逼迫缓缓由西南来的松花江陡然弯转流去西北,大有控扼一方山河之势,称以门户之地亦不为过。
一座山,自然的风景之外,往往又有历史的风景;自然的风景是天地禀赋,历史的风景乃人文积淀。一山若两者兼有,则必是载誉人间的一方名山了。走进龙潭山,浏览山容,品鉴历史,即不免惊叹,其确是以自然与人文的兼美而独出于他山之上的……
一年年的岁月轮回里,多少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谜题,竟隐藏此间。这便是,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夫余国的都城,即在龙潭山、东团山一带。龙潭山、东团山与帽儿山三山之间的地域,因之被有关学者认为是“东北历史的开篇之地”。

龙潭山、东团山、帽儿山位置关系 图据吉林市地方志
夫余约立国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至346年西迁,存国约500余年。《资治通鉴》记载:“初,夫余居于鹿山……”其国“以员(圆)栅为城”。关于夫余的历史,各类史籍多语焉不详,至于“鹿山”,更是不见详细记载。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研究探索及近年的考古发掘,推断今日的龙潭山就是两千年前的“鹿山”,龙潭山与东团山一带,即是夫余国王都所在。
但是,夫余王国前期王城并不是龙潭山城,初步推断是东团山下俗称“南城子”的平地城。2012年至2016年期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市文物部门,再一次对龙潭山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确定了山城始建与沿用年代,确认了城墙及城门的结构与建造方式,排除了早先认为龙潭山城为夫余国前期王城的可能,确定其为吉林市境域内最大的高句丽山城,并一直沿用至金代。两晋时期,夫余衰落,王城别迁。高句丽趁机而上,在此筑造山城,以与勿吉相抗衡。
古代的地名,多以物象与地理特征而得。既称“鹿山”,一定是有鹿之山了,并是鹿群奔逐,时闻“呦呦”鹿鸣吧?今天想来,这一名字也还是那么富有诗意,呈现的是一幅自然和乐的图景。但夫余国前期王城既为东团山下的南城子,为何《资治通鉴》中又记为“居于鹿山”呢?想来两山相较,龙潭山比之东团山山体要更为高大,面积更是大出许多,更宜作为一地的地标吧?

1957年,龙潭山即辟为公园。1961年,被列为吉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龙潭山遗址公园。从此盘旋而上,即可见历经千余年风雨的龙潭山城残余。
城为黄土混杂碎石叠筑而成,西、南、北三面于凹伏处各有一门,西门宽24米,在三门中最宽,应为正门。南、北两门为便门。置身西门处,犹可见石头雕凿的门枢尚在,城门两侧墙体,完全以规则石块砌筑。道路很宽,坡度亦缓,当年应该既可行人,又能走车,是运输各类物资的通道。
城垣为不规则多边形,东长1082米,西长528米,南长405米,北长381米,周长2396米。城墙随山势而走,有蟠龙之姿,多垒筑山脊之上。山城形势,如一仰盆,中间平缓。而整体形势,除北面稍显缓平,其它三面皆有山脊环拱,既宜于居住,又宜于守卫,是易守难攻之地。城之四面制高点处,皆设置以平台,作瞭望护卫之用,其中以南天门最高,纵目所及,尽在望中。虽经千余年岁月摧残,一些区段的墙体依然完好,坚固得如石头一样刚硬……
今天,龙潭山与东团山两山之间,有龙(龙潭山)丰(丰满)铁路相隔。以地理形胜论,龙潭山天造地设是为夫余王城的自然屏障。当年,若立身龙潭山巅,夫余王城景象该是历历在目。两山沿江一带,川原广阔,“土地宜种五谷”,出名马,出貂裘,出赤玉,又有大珠如酸枣。而酿酒技艺尤称高超,所产澄明酒“色紫如膏,饮之令人骨香”。数百年里,即以臣属关系与汉王朝通贡,尤其是东汉“光武中兴”后,往来更是频繁。夫余呈贡的珍珠、美酒名动长安,汉王朝赏赐的华服美器亦价值倾城。汉安帝永宁元年(120)时,夫余王子尉仇台往洛阳朝贡,安帝大喜,亲赐其“印绶金彩”。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夫余王亲到洛阳朝贺顺帝登基,临别时,顺帝特在宫中安排盛大的“黄门鼓吹角抵之戏”相送……

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汉中央王朝赐予夫余国贵族的遗物,于1968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
这一历史时期,夫余国的经济和文化一直领先于东北其他部族。今天令许多人感叹的是,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是那样强烈地闪烁着汉文化的光辉!
在一年又一年的岁月轮回里,龙潭山演绎了多少故事呢?驿车驰递,带回了长安的消息;岁时迎祭,鼓声咚咚响彻云霄;国中大会,歌舞昼夜音声嘹亮……而毗邻的帽儿山下,也在一年年掩埋死者,上万座墓葬,在苍凉里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西晋之后,夫余国逐渐走向衰落,终至灭国。此后,高句丽乘机而入,于龙潭山修筑山城。唐乾封元年(666),唐高宗钦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军两万征伐常年扰边的高句丽。兵锋所指,摧枯拉朽。高宗总章元年(668),高句丽灭亡。李勣之后,又30年过去,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大祚荣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龙潭山城是其独奏州涑州属地。渤海国亡后,龙潭山城又为辽金沿用;至明末,又为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的重要卫城……
遗迹斑斑在,风云两千年。检点史籍,寻绎往事,这一座山的历史文脉,何其悠远!(作者:高振环)
图片: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