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蛟河风景如画的拉法山脚下,坐落着一座静谧的城镇,这座小镇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新站”。
这座小镇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城市的街路之中,却散落着一片规模很大、设施齐全的铁路历史建筑群。历经近百年风霜洗礼,这些建筑的面貌仍然保存良好,仿佛凝固在时光之中,走进这片历史建筑组成的群落,一卷跌宕起伏的历史也便慢慢在眼前展开……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新站火车站旧址建筑群
建筑坐标: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
建筑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文保等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要道
“新站镇”,听到这个名字,哪怕你此前对这里一无所知,单从这个名字上也能推断出,这个以“站”命名的小镇大概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
事实也的确如此。
自古以来,这座小镇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明永乐年间,曾在拉法设立驿站;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额赫穆(今天岗镇)至退抟(今前进乡)之间的古驿道改道,清廷将拉法驿站迁到这里,称为“拉法新站”,意为“新的拉法驿站”,后来简称为“新站”。

20世纪30年代的新站市街 图据“满铁”铁道建设局哈尔滨建设事务所编制的《拉滨线建设纪念写真贴》
20世纪30年代,一条铁路的兴建,让这座小镇的战略意义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一条铁路的修建就被日本侵略者列入计划:这条铁路南端是吉林的拉法,北端则是哈尔滨,因而被称为“拉滨铁路”。
《拉滨线纪要》中记载,经拉法线连结京图线(长春-图们),东行可与朝鲜的清津、罗津和雄基相呼应,经船就可以把东北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拉滨线沿线生产大豆、高粱及小麦等谷物,木材的出产亦不少。

铁路修建中,由于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频繁袭击铁路沿线,因而侵略者不得不使用“装甲列车”进行运输作业 图据“满铁”铁道建设局哈尔滨建设事务所编制的《拉滨线建设纪念写真贴》
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规模并不很大的城镇成为这条铁路的重要节点,依照伪满时期留存的资料,这座车站除了火车站的站舍之外,还设有给水塔、检修区等与五常站,一起成为这条铁路中各类设施最为齐全的两个车站。
从1931年至1935年,在这条铁路开始修建的同时,这座车站的站房以及各种配套建筑也随之兴建了起来。
这座车站规模并不是很大,建筑长约30米,宽约6米,坐东朝西车站的外观古典而简洁,建筑最为标志性的设计则是候车室顶部建起的一座尖锥。

火车站顶端的尖锥 资料图片
当时的拉法与新站虽然城镇规模不大,却是拉滨铁路、长图铁路的枢纽以及连结北满、东满的重要通道,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座位置重要的枢纽,不仅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的历史证物,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奋勇反抗、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东北抗联等抗日武装活跃于铁路沿线,铁路工人也奋勇抗争屡屡打击敌人。
1940年11月10日,新站铁路工人不满日本人对中国工人的欺凌压榨,故意制造派放车辆与待编车辆的冲撞事故,毁坏货车7辆、压死日方人员1名,导致铁路交通中断三天。
军事要地
1945年,历经十四载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不过,人们期待已久的和平却并未到来,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这片土地再次陷入战火,这一交通枢纽也成为必争之地。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停战协定,但协议签订之后,蒋介石却加紧运兵、进攻东北,至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已经先后占据长春、吉林。
1946年6月5日,国共双方再次达成协议,自6月7日正午,东北暂时停战15天。然而,就在停战令下达的当天,廖耀湘即奉蒋介石命令攻占拉法、新站,并于6月7日下午违反停战协议,继续向东进攻、炮轰蛟河县城。
面对强敌进犯,东北民主联军展开了坚决反击,在夺回了拉法之后,于6月9日凌晨2时向新站发起总攻。敌人依托新站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东北民主联军的进攻十分艰难,历经逐街争夺、逐屋占领,终于赢得了作战的胜利,全歼敌第二六三团。
在这次作战中,铁路工人为作战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运送了4000余名东北民主联军指战员,又及时将大炮、弹药、物资运送到前线,保证了拉新作战的胜利。
“拉新战斗”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改变战略,也使驻守在老爷岭以西松花江以南的国民党军队,不敢再孤军深入,贸然北进。同时,还为东北民主联军扩充兵员、进行整训赢得时间,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拉新战斗展馆群像 资料图片
岁月见证
今天,这座静谧的小镇中,这片因铁路而兴起的历史建筑群依然伫立在我们身旁。这片建筑群的核心——新站火车站旧址,不仅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宝贵记忆,也作为文艺作品的取景地,出现在许多观众的眼前,20世纪80年代,由长影拍摄、刘晓庆主演的影片《心灵深处》就曾在此取景。
如今,这座老车站已不再使用车站的站舍,历经将近百年时光依然保存良好。

80年代的车站站舍 资料图片

今天的车站站舍 资料图片
铁路派出所旧址位于火车站旧址东部20米,这一建筑是新站火车站的配套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10米,曾经作为旅社使用。

铁路派出所旧址,以及为新站火车站供水的圆柱体水塔 资料图片
新站铁路俱乐部旧址,是日本人修建新站火车站时建造的另一座配套建筑。建筑为砖木结构,坐东朝西,正面两层,后身一层,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2米。
据当地居民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建筑常有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许许多多的重大活动也都在此召开,建筑的二楼还曾设有阅览室,孩子们常常会去看报纸书刊以及杂志画报。

新站铁路俱乐部旧址 资料图片
新站铁路工务段旧址建于1934年,该建筑坐西朝东,南半部为二层楼,建筑长约18米,宽约6米;北半部为一层建筑,长约22米,宽约6米。

新站铁路工务段旧址 资料图片
新站日本宪兵队旧址,同样建于20世纪30年代,距离新站火车站约450米,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20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楼曾作为新站铁路小学使用,二楼则曾作为镇卫生所使用。

新站日本宪兵队旧址,建筑曾部分坍塌,后进行了修复 资料图片
2024年,新站火车站旧址建筑群被列入吉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历经百年时光,在这座静谧的小镇,这片由红砖与木梁构筑的建筑群,静静伫立,如同一卷无言的教科书,把围绕这条铁路所发生的那些故事,一一道来。(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 1921-1949 第1卷》
吉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吉林市志文物志》
蛟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蛟河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