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满“八岛小学”,到今日“四十八中”——一所学校见证的岁月变迁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6118
从伪满“八岛小学”,到今日“四十八中”——一所学校见证的岁月变迁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611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从伪满“八岛小学”,到今日“四十八中”——一所学校见证的岁月变迁

2025-11-13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长春上海路热闹的万达广场附近,坐落着一座宁静的校园——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在长春人无比熟悉的城市版图中,这所学校似乎仅仅是一个寻常的坐标,不过,如果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几十年,这所学校曾有过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八岛小学校”。

  几十年来,这片校园所经历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串名称的更迭,折射出的更是这座城市从殖民伤痕走向民族自强的历史图景……

图1.jpg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八岛小学校”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市宽城区东二条街与广州路交会处西北

  建筑年代:1935年

  建筑现状: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文保等级:长春市历史建筑

  服务侵略的学校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占据了东北地区之后,一手扶植起伪满洲国,并将长春这座城市定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此后的几年中,大批日本人跨海而来,加入到侵略的行列之中,对这片富饶的土地开始变本加厉的掠夺,为了满足日本人在长春的生活所需,大批专供日本人使用的学校纷纷动工,“八岛小学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建设。

  这所学校建设于1935年,学校的名字得名于其靠近的重要街路“八岛通”(今北京大街),因而在当时,这所学校也被叫做“八岛通寻常小学校”。而与这所学校一街之隔,还设立有另外一座“普通学校”,主要招收满铁附属地内居住的朝鲜人子弟。

  在当时,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城市中许多学校都采用了一样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这所学校就是当时著名的“三胞胎”建筑之一,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样式,它都和当时的另外两所学校——三笠小学校、樱木小学校,完全相同。

八岛小学校 副本.jpg

八岛小学校

三笠小学校_副本.png

三笠小学校

樱木小学校_副本.jpg

樱木小学校

  这座建筑为砖混结构,地上二层,总建筑面积为6414平方米,建筑风格和同一时期伪满建设的其他校园建筑风格非常类似,外墙整体为红砖饰面,装饰有白色的线条。 

今日建筑俯瞰1_副本.jpg

今日建筑俯瞰

      从空中俯瞰,这座建筑坐东朝西,呈现“凹”字形,主入口的位置位于东侧立面中央,建筑的屋顶为四坡屋顶,在屋顶上设立有半圆形的开窗,建筑的楼体很长,为了打破单调感,建筑使用纵向的方形壁柱进行分割。

今日建筑奖杯装饰_副本.jpg

今日建筑奖杯装饰

       在建筑的立面,矩形的窗口几个为一组填补在装饰壁柱之间,营造出舒朗、规整的建筑形象。建筑最具辨识度的一点,则是在入口门廊上方,设置有四个类似奖杯的装饰构件。九十年后的今天,这组装饰构件依然是建筑的重要标识

  在伪满统治时期,这所学校和三笠小学校、樱木小学校一样,招生的对象均为当时在长春生活的日本儿童,而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学校却暗藏着侵略者的野心。

  1941年,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化,日本颁布《国民学校令》,开始将国内的“小学校”更名为“国民学校”,在更改名字的同时,学校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侵略者们企图通过教育灌输忠君爱国、对外扩张的思想,服务于侵略战争需求,让小学的校园沦为战争动员的工具,而在长春的八岛小学校也和三笠小学校、樱木小学校一起,成为当时日本设立的“在满国民学校”。

  在伪满统治时期,校园中不但通过学校的教材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径,还经常举办模型飞机展览等活动,契合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侵略扩张的潜在需求。

  教育者们的摇篮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土崩瓦解,这所学校的师生们也随之逃散,在此后的几年里,这片校园几易其名,曾先后使用过“私立春华中学”“吉林省第三中学”“吉林省立高级中学”等诸多名称,直至长春解放之后,才终于迎来了新的使命,成为当时“长春师范学校”的校园。

  刚刚解放的长春百废待兴,在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背景下,这所学校成为当时全市乃至全省人民教师的重要摇篮。

  据6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教师曹丽芳回忆,“(长春)有一所较大的学校就是“长春师范学校”,地址就是现在的长春市四十八中学,这所学校当时在长春挺有名气,为解放后长春教育界培养了不少骨干,解放初期,长春市大批小学校长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而这所学校,正是构成今天长春师范大学的重要源流之一。

  50年代至60年代,这所师范学校同样经历了多次变化:1950年,学校由中师升格为大专,更名为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又重新恢复为长春师范学校校名;1965年,学校迁至了长春的二道河子区(今二道区),开启了新的发展故事。

  历久弥新的校园

  在这所师范学校搬离之时,一所女子中学搬到了这座校园之中,在迁入这座校园后不久,这所学校改为了男女合校的普通学校,即今日的第四十八中学。

  几十年间,这座日渐老去的建筑顽强伫立在这片土地上,目送一批批年轻的面孔走出这片绿荫环抱的校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今日校园_副本.jpg

  2004年,学校南侧的“上海路小学”并入该校,成为这所学校的小学部,完成这次合并之后的第四十八中学也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而几十年前,与它使用同一设计方案建造的另外两所学校则分别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昔日的三笠小学校曾成为长春市第一中学的校园,不过,这一建筑已经拆除;昔日的樱木小学校则曾成为长春市第二中学的校园,此后,为了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这一建筑同样遭到拆除。

  在“三胞胎”中的另外两座建筑都已被拆除之后,第四十八中学校园内的这座老楼显得弥足珍贵。幸运的是,在数十载时光冲刷之后,尽管建筑的外立面曾进行了更换,内部装修也几经更替,但它的整体风貌依然相当完好地保存至今。

  几十年来,这座建筑的身份经历了一次次转变,从灌输侵略思想的八岛小学到滋养人民教师的校园,再到第四十八中学的育人热土……这座建筑跨越风雨,把一页页历史变迁沉淀为历史的注脚。(作者:郭帅)

今日校园2_副本.jpg

  参考资料:

  [1]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2] 长春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长春市宽城区志[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 《宽城史话》编委会. 宽城史话[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