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昭昭:前郭锡伯屯抽水站的苦难与新生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8335
铁证昭昭:前郭锡伯屯抽水站的苦难与新生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833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铁证昭昭:前郭锡伯屯抽水站的苦难与新生

2025-11-21 13:07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锡伯屯以北约1.5公里的松花江左岸,一座红砖建筑静静地矗立在江畔的林木间。这就是前郭灌区第二抽水站,当地人口中亲切称呼的“锡伯屯抽水站”。它如同一位置身时光长河的老者,见证了东北大地从苦难到新生的沧桑巨变。

图1.jpg

锡伯屯抽水站全景

  几十年来,这座建筑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对许多“老前郭”而言,它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地标。然而,正是这座看似普通的抽水站,不仅见证了日本侵华的苦难历史,更在新中国成立后焕发新生,成为前郭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历史的伤痕:殖民统治的实物见证

  时间回溯至20世纪40年代初,东北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1943年,日本军政府为实现“日满共同粮食自给体制”,通过内阁会议发布《日满国紧急造田文件》,将郭前旗灌区(今前郭灌区)列为“紧急造地计划”重点区域。这一计划的实质,是对东北农业资源的系统性掠夺。

图2.jpg

  1944年,锡伯屯抽水站正式开工建设。六台铸有“东京”“荏原制作所”字样的抽水机组、刻着伪满“康德十一年”的吸水管从日本运抵现场。在那个严寒的冬季,中国劳工们在零下30度的极端天气中,赤手搬运重物,进行着高强度劳动。据史料记载,许多劳工因苛虐的工作环境、饥寒交迫而倒在工棚里,再也没能起来。这些冰冷的机器设备上,凝结着中国劳工的血与泪。

  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座抽水站仅完成了机泵房基础和部分厂房工程,计划安装的机组尚未投入使用就被仓促遗弃。如今,锈迹斑斑的机组表面、管道上的日文标识依然清晰可见,这些不是普通的工业遗存,而是日本侵略东北的“实物铁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使命的新生:新中国水利建设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水利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1956年,随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建立,国家投资恢复修建锡伯屯抽水站。这座沉睡多年的水利设施终于迎来了新生。

  新建的厂房建筑面积达1416平方米,按照沿松花江流向的序数排列,被命名为第二抽水站。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不仅代表着新中国对日伪时期遗留设施的改造利用,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水利事业的新开端。

  1957年4月15日,6台水泵机组正式安装完成;5月13日,抽水站开始抽水灌溉,实际灌溉水田2597公顷。这座停滞近13年的水利设施,终于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清澈的松花江水通过渠道流向干涸的田地,滋养着这片黑土地。

图3.jpg

  1985年,随着灌区规模的扩大,原第一抽水站的6台机组迁移至此,使得机组总数增至12台,职工人数达到48人。这些日本东京产的水泵展现出强大的工作能力,总抽水流量达到38.04立方米每秒,年实际抽水量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至6万亩。这一时期的抽水站,已经成为前郭灌区不可或缺的核心设施。

  从殖民时期的掠夺工具雏形,到新中国成立后重生为保障农田供水的关键设施,锡伯屯抽水站的每一次变迁都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日伪时期未竟的野心,在新中国的水利规划中化作了滋养稻田的动能,这一转变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

  不朽的功绩:灌溉万亩良田的坚实保障

  在投入运行的数十年间,锡伯屯抽水站肩负起前郭灌区的核心灌溉使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7年复建通水后,6台机组率先为农田供水筑牢基础,解决了周边区域的灌溉需求。1985年整合增加机组后,12台日本东京产双吸式离心泵以强大的抽水能力,成为灌区输水主力。这些设备虽然年代久远,但在精心的维护保养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

图5.jpg

  这些机组持续调节农田水位、保障灌溉用水,在促进前郭灌区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些设备的支持下,前郭灌区逐步成长为吉林省最大的灌区及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每当收获季节,万亩稻田金浪翻滚的丰收图景中,都镌刻着抽水站的灌溉印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6年至2007年,由于松花江水位下降、主流东移,原有机组出水能力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新建的锡伯屯抽水站于2008年投入使用后,老抽水站的使命逐渐交接。2015年,随着闫家围子连洁渠的建成,这座承载着数十年记忆的老站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停用。

  建筑的记忆:工业遗产的实物标本

  锡伯屯抽水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建筑本身也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厂房为起脊瓦房,采用砖瓦混凝土结构,长105米,宽12米,通高8米,脊高约3米。厂房基础为混凝土构造,高度达4米,体现了当时工程建设的扎实工艺。

  建筑细节处处彰显着时代特色。厂房正面中间凸出30米,形成了独特的立面效果。厂房内3米高处,围绕墙体四周设置了一圈操作平台,宽度在1.2至0.9米之间,设有2个台阶可下到水泵地面。这种设计既考虑了操作便利性,也体现了当时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考量。

  厂房内部设施齐全,中部平台上设置有塔吊、操作平台、配电控制室、值班室等功能空间。抽水入口等距分割,采用混凝土浇筑,每个抽水口配备两个大口径抽水管道,上方是通长的1米多宽的混凝土栈道。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提升系统,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

  建筑的整体风格朴实厚重,红砖墙面与混凝土结构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建造理念,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作为吉林省现存为数不多的日伪时期水利设施,其建筑本体就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值得认真保护和研究。

图6.jpg

  岁月的见证:从工业设施到文化遗产

  如今,这座停用十余年的抽水站依然矗立在松花江畔,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发挥着它的价值。红砖砌筑的厂房在江风吹拂下日渐斑驳,105米长的建筑轮廓却依然清晰如初。等距分布的抽水入口静静面向江面,混凝土栈道上还留着工作人员往来巡查的足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忙碌景象。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座抽水站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受到特别关注。前郭县已将其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对一座建筑的认定,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尊重和铭记。

  如今,前郭县正积极推进其保护工作,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保留”的原则,精心守护着厂房、机组和原始管道,让每一处历史痕迹都能向后人诉说真实的故事。县政府将其作为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战略的关键项目,统筹县级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县灌区灌溉管理局组建专业团队进行修缮保护;吉拉吐乡人民政府则做好属地保障,协调周边用地、宣传文物保护意义。这种上下协同的保护机制,确保了这座重要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

  站在这座建筑前,人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层层积淀:1940年代的混凝土基础,1950年代的恢复重建,1980年代的设备增容,直至新时代的保护利用。它不再只是一处废弃的工业设施,而是化作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桥梁,默默守护着松花江畔这片土地的记忆与尊严。

  精神的传承:从历史警示到未来启示

  松花江依旧日夜不停地向东流淌,抽水站则静默地矗立在江畔,继续履行着它的新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它不再只是一座工业遗址,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这些锈迹斑斑的机组里,藏着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它们是侵略者的罪证,是劳工的血泪,更是中国人在苦难中坚守、在废墟上重生的见证。每一处锈迹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一个零件都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在新时代背景下,锡伯屯抽水站被赋予了多重意义。首先,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日本侵华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警示教育价值。站在这些实物面前,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的沉重,珍惜当下的和平。其次,它是水利科研的宝贵资源,有助于研究前郭灌区农业发展历程及成就,促进水利科技创新。再者,它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引松精神”的具体体现,增强着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图9.png

  前郭县计划在遗址基础上开发建设前郭灌区水田博物馆,推动灌区遗产与旅游、研学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这一规划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殖民罪证到精神课堂,这座老站的转型正是时代进步的生动体现。

  这些静静伫立在江畔的历史建筑,如同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器物中延续。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传承好这些历史记忆,就是传承我们前行的力量与智慧。这座老站的故事,值得被每个人铭记,这座老站的精神,必将永远流传。

  作者:王佳亮 (中共前郭县委宣传部)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