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寿面
做生日吃寿面的习俗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有很大关系,谁的寿命长,那么他的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朔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他的面孔更是不知有多长了?此说本是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以后,人们却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的人寿命就也一定很长。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同字同音,于是民间便以为吃了面条就会使人长寿。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面条形状绵长不断,“面”与“绵”两音相谐,容易使人联想到长寿。《清稗类钞》中载:“馈人以米面及炒热之面,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由此看来,做寿之日吃面条的习俗,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得相当久远了。
清初,长寿面作为办寿必吃的食品在盛京已像现代过生日吃蛋糕一样普通。街面上还有专门做寿面的铺子。当时的寿面长度多在三尺以上,分量重达十余斤,购买的时候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束束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再罩以红绿镂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
在盛京民间,长寿面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在寿宴开始之前,待寿星入正席坐好后,由女儿或儿媳将长寿面煮熟一小碗为寿星捧上,让寿星先象征性地吃几口后再喝寿酒;另一种是寿星在亲友的作陪下先喝几口寿酒,酒后将长寿面当做主食吃下。
百寿图
百寿图,就是用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所组成的图案画。有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数种。也有一个大寿字中再写上一些小的寿字的,画中的字体多为篆体,也有的几种字体混合兼用的。用不同形体的寿字组合成的《百寿图》,往往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意蕴深长之感,是祝寿的佳品。
用《百寿图》祈福祝寿的习俗,唐代就已出现。到了清代,祝寿用的《百寿图》则多绣在寿幛上。
寿联
祝寿送寿联,在清初的盛京民间十分流行。为人祝寿,特别是为有较高品位和学识修养的人祝寿,送上一副寿联,既表达撰写者的祝寿心愿,同时也对寿星的生平业绩有所称颂,可称得上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祝寿礼品。
寿联作为楹联中的一种类型,除了具有楹联讲究对仗的要求外,还具有内容、作用专一的特色。寿联大都写成上下两联,用红色或粉色的宣纸书写,写好后经过装裱成为一式两幅。寿联分自寿联和贺寿联两种,自己为自己撰写的寿联为自寿联,他人为寿星撰写的则叫贺寿联。
自寿联要写得既有文采又妙趣横生,或感慨人生得失,或抒发志趣情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因此要写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清代较有名的自寿联是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
常如做客,何问康宁,便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心要宽,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只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此联共一百零四字,如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联语直抒胸臆,质朴中略带幽默和调侃,表达了他为人豁达和随遇而安,读来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