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话和东北文化,你知道多少?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4686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民俗馆

关于东北话和东北文化,你知道多少?

2016-05-03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三、地理名词


松花江.jpg

松花江是黑龙江水系最大支流(网络图片)

 1.山水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 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

 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美丽的长春.jpg

吉林省长春市(网络图片)

2.地名

 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

 盖州市,据《金史 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 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在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