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东巡与糠灯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1630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民俗馆

清帝东巡与糠灯

2016-07-21 | 来源: 江城日报

糠灯.png

“糠灯”是满族早期就使用的一种照明灯,后金宫廷中和民间普遍使用。糠灯,满语写作“霞绷”、“虾棚”。从史书上看,清朝至少有三位皇帝东巡与“糠灯”有关。

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东巡吉林时,随驾的大臣高士其写了一本《扈从东巡日录》。他在《附录》中引了有关糠灯的文字两条,一条是“搽不虾喇,灯架也,取三丫树断而倒置之,一茎直立,凿以衔灯”;一条是“糠凿灯也,即谷糠油和以米汁附蓬梗上,状如烛而长十倍,燃之青光熠熠,烟结如云,以此代烛”。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九年东巡吉林时,不但看到糠灯,还写了《吉林土风杂诗》十二首,其中一首即是《霞绷》。

嘉庆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805年10月18日),嘉庆皇帝东巡到盛京(今沈阳市)时,发生了一件与糠灯有关的事。嘉庆皇帝曾“谕内阁,盛京清宁宫东暖阁壁间,旧有安设糠灯,乃国初留遗之物。从前朕随侍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幸陪都,曾蒙溯述家风,指以示朕,勖令世世子孙,毋忘俭德。今此次驻跸,见壁间并未安设,因于召见富俊时,面向询问,据称现在谨贮库内,因系曹少旧,故未陈设等语,殊不晓事。先朝遗物,原欲使后世企仰淳朴之风,即曹少旧何碍观瞻,乃富俊于宫中所设糠灯竟视同寻常器物,并不以时陈设,此即不知大体之一端”。“并著该部查明富俊任内降罚处分”。(见《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五》)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如下信息:糠灯存在时间较长,清宁宫的东暖阁是皇太极和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暖阁间有一道间壁,糠灯是放置在间壁上的,说明糠灯不仅是民间用,皇家也是使用的。

早于高士其记载糠灯的书是方拱乾的《绝域纪略》,方拱乾是在顺治十六年流放到宁古塔的,康熙元年去世的,其书当然早于高士其的书了。该书记为:“宁古塔无闲人,问好为最……烧灯则是削麻入肤糠以代膏,皆女子手。”(见《吉林纪略》)近年一些学者多引《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满洲源流考》等书中关于糠灯的记述,其实这三部书都晚于高士其的《扈从东巡日录》,又多重复高士其及乾隆的诗句。

《柳边纪略》中说:“糠灯,俗名虾棚。以糠和水,顺手粘麻秸(逆手粘则不可燃)晒干,长三尺余,插架上(以三杈木为架,凿空其端,横糠灯于中,可进退。)或木牌(削木牌,凿数眼于上,悬三梁下,用与架同。)燃之,光与烛等而省费,然中土人多用油灯。”(见《吉林纪略》)《宁古塔纪略》中说:“无烛,点糠灯。以麻梗为本,苏子油渣及小米糠拌匀粘麻梗上,晒干,长三四尺,横插木架上,风吹不息。”(见《吉林纪略》)《满洲源流考》中说:“霞绷,汉语糠灯也。搏糠涂梗傅之膏,他日相资夜作劳。(以蓬梗为干,搏谷糠和膏涂之,燃以代烛,用资作劳。开国勤俭之风,即此可见。)土障葛灯应忆朴,驼头凤脑漫考豪。未知勤读邻凿壁,且佐服田宵索綯。此曰旧宫试燃者,称先何异土风操。”(见《满洲源流考》)

从以上书中我们可以得知糠灯的形状和制作方法。东北从金朝开始就进入了农耕时代,因战争和生活中都需要麻,就大量种植苘麻,成熟后先经水浸,捞出晒干,扒下的皮为麻,中间的梗为麻秆,非常易燃,触上火炭即燃,再取手指粗细、三尺多长为一段,将苏子油渣和谷糠和在一起,成膏状,再用手将这油糠搏在麻秆上,多由妇女来完成,左手掌上攥油糠膏,右手拿麻秆,按顺时针转动麻秆,油糠膏就粘附于杆上,涂成大约三厘米多的油糠膏棒,晒干就成为糠灯了。灯架为一个三腿桠杈木做成,找一个有三个桠杈的树段,截成一米左右高,上面留一截独木的树干,这个桠杈木,东北土语叫“卡不拉”,语源为满语,即高士其记的“搽不虾喇”,树干上钻一横眼,使用时三条桠叉腿放在地面上,树干一头朝上,将晒干的糠灯横插入木眼中,点燃后可向一边拉动,防止烧了灯架。

糠灯的发明是在农耕时代,这之前渔猎时代则点动物油灯和鱼油灯。清入关后,满族接受了中原文化,宫廷和大户人用蜡烛,民间则用油灯,东北在不发达的山区还有用糠灯的,但在清中期之后基本不再使用糠灯了。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