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17时32分,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于是冬天蛰伏的昆虫、小动物们纷纷结束冬眠醒来。古人以为它们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称之为“启蛰”。到汉朝第六代皇帝刘启的时代,人们为了避讳,将“启蛰”改为“惊蛰”,这样也更响亮生动了,沿用至今。
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有寒冷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地区都开始春回大地,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华南更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专家提示,此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惊蛰·三候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仓庚鸣
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鹰化为鸠
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春风,吹醒了蛰伏的虫类,吹动了春耕的人们,也吹进了诗人的字里行间,在这个万物复苏的节气里,应该怎样养生?怎样耕春呢?
惊蛰·农事
惊蛰过后,沉默寡言的田野里听到了一些声响,我发现一些臃肿的麻雀羽毛渐渐开始柔顺,他们不再拘泥于在打谷场上谈情说爱,而是飞向田野,在那寻找一些阳光带来的纤柔梦境。
“春雷响,万物长”。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天气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土壤开始解冻,进入春耕季节。
农谚道: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