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2291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

2016-04-13 | 来源: 广州日报

taohuanyuan2.jpg

发展

后世文学中的“桃花源情结”

自陶渊明之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当中,也出现在小说里面。例如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花源”的角度去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长安的“桃花源”和九江的“桃花源”当然有区别。

而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无不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例如《三国演义》,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大量隐士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刘玄德三顾茅庐,也有走入“桃花源”的感觉。

《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无边的水泊,满眼的芦花,葱茏的树林,形成了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是农民小生产者聚集的“桃花源”,《水浒传》里则是好汉聚居的“桃花源”。

《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魄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祥和,比取经目的地更令人向往。可以说,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再如《红楼梦》,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包围当中,居然有一个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的美好世界,那就是“大观园”。这里环境秀美,奇花异草盛开,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尤其是女性,在这里没有对她们的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

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这里凝聚着各个社会阶层对于宁静和美生活的憧憬,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现代

武侠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桃花源”

现代的武侠小说,当然首先以波谲云诡、豪情万丈来博得读者。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情愫也在吸引读者,那就是“桃花源情结”。例如梁羽生笔下的天山派,在种种纷争和历史变迁之外,天山总是以雪莲般的圣洁和幽静,容纳疲惫不堪的江湖侠客。

金庸的小说则更为明显。例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桃花岛,简直就是东晋南朝时期“桃花源”的翻版。《神雕侠侣》里的终南山古墓,就是小龙女和杨过的“桃花源”。尤其是杨过和小龙女被李莫愁困在古墓中时,杨过说:姑姑,我们远离江湖,找个地方养些小鸡小鸭,过宁静的日子……更是道出了人们渴望平静生活的心声。

《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殷素素和谢逊漂流到北极的岛屿上,过着狩猎生活,远离江湖是非,是一种冰雪版“桃花源”生活。更让人向往不已的是张无忌困在昆仑雪山中,从一只猿猴肚子里拿出武林秘笈,刻苦练习一千八百多天,终成大侠。此处的山谷就是一个最生动最令人心动的“桃花源”——“他大声欢呼,从山洞里爬了出来。山洞离地竟然不过丈许,轻轻一跃,便已着地,脚下踏着的是柔软细草,鼻中闻到的是清幽花香,鸣禽间关,鲜果悬枝,哪想得到在这黑黝黝的洞穴之后,竟会有这样一个洞天福地……放眼四望,旦见翠谷四周高山环绕,似乎亘古以来从未有人迹到过。四面雪峰插云,险峻陡峭绝计无法攀援而入。”

当年我们对武侠小说的神往,难道不是有几分出于对这些世外仙境的向往吗?看刀剑江湖看得津津有味,内心深处,却还是对和平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