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梅兰芳的影响
1932年,华北局势动荡,梅兰芳携全家南迁,最开始下榻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沧州饭店,1933年后在思南路87号定居。
1932年,梅兰芳全家避难上海。照片中坐在左边沙发的是“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坐在他脚边的是梅葆玖,中间沙发上左起第二人是福芝芳,第五人是梅葆玥。(网络图片)
梅葆玖后来回忆,思南路87号之所以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是因为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在这里,梅派表演体系的形成也是在这里。此外,一大批优秀的梅派弟子也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包括李世芳、言慧珠、张君秋、杜近芳、李玉茹、童芷苓、白玉薇、顾正秋、杨荣环、陈正薇、沈小梅、梁小鸾等等。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台。梅葆玖清楚地记得,1943年,日本方面派人来到梅府,想逼梅兰芳为日军演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高达39度,以重病为由,坚决拒绝。为了激励人们的抗日热情,父亲还创作了至今仍长演不衰的梅派爱国主义名剧《抗金兵》和《生死恨》。“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思南路87号。”对于梅葆玖来说,《抗金兵》首演时他还未出生,不过,但凡发生在思南路87号的事情,他仿佛都历历在目。
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资料图片)
1935年3月12日到4月21日,梅兰芳率团从思南路87号出发赴前苏联演出,并进行一系列学术讲座和研讨。这一次访问使京剧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梅兰芳戏剧表演艺术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1936年2月9日,梅兰芳在思南路87号接待了美国著名表演大师卓别林及夫人,他还陪同卓别林观看了马连良主演的《法门寺》。也是在思南路87号,梅兰芳迎来了抗战胜利的好消息。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梅兰芳的挚友们都来到了梅家,梅兰芳在三楼卧室剃去胡子,用一把折扇遮脸缓缓下到二楼,撤去折扇后,家人和朋友们看到一个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的梅兰芳。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梅兰芳赴京出席会议,梅葆玖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了北京。
在梅葆玖的记忆中,从这时一直到梅兰芳去世的这十几年时间,自己又学习又实践,“对我的发展最有帮助”。这期间,梅兰芳曾赴日本、朝鲜慰问演出,梅葆玖也一同随行。他曾回忆称,“我一直守着父亲,父亲演出的时候,我天天看;我演出的时候,父亲就帮我指出我的问题”。
1960年,梅葆玖在上海练声。梅兰芳(中)指导,梅葆玖(左)唱,王少卿(右)演奏京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