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先生(资料图)
5月18日,吉林省博物馆推出了“张伯驹潘素捐献书画作品展”,展出了张伯驹、潘素伉俪捐献的书画,同时还展出了有关他们的多种珍贵文献,包括历史图片、手札以及他们的著作、传记等。这个展览让张伯驹和潘素这对收藏界神仙眷侣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在吉林省博物馆的岁月再次浮现在读者面前。
张伯驹(1898-1982年),字家骐,别署丛碧,游春主人,河南项城人,是我国著名的词人、文物收藏家与鉴赏家。民国时期同张学良、袁克文、溥侗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被启功先生赞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1957年被打为右派,后因陈毅老总的关怀和保护,张伯驹先生同夫人潘素来到了吉林省。张伯驹先生在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的帮助下到吉林省博物馆工作,并担任主管科研、陈列和文物征集的副馆长一职。
新的工作岗位激起了张伯驹夫妇对生活的热情,潘素积极投入到艺术专科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绘画中去,而张伯驹先生在博物馆工作,则重点做书画鉴定、收购书画艺术藏品等。先生不仅利用他超凡的鉴定眼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吉林省博物馆征集了许多国宝。如元代何澄的《归庄图》卷,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卷、曾被王世襄收藏的宋代“松风清节”琴等,现在这些文物大多数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为国宝被吉林省博物院永久珍藏。
更令人钦佩的是,张伯驹先生自己也为博物馆捐献了数十件家藏珍品,较有代表性的有元代仇远的《自书诗》卷、颜辉的《煮茶图》卷、宋代赵伯啸的《白云仙乔图》卷、元代赵子昂的《篆书千字文》卷、明代薛素素《墨兰图》轴、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人楷书册等等。甚至,他把离京时虽经邓拓挽留却无法舍得的《百花图》也捐献了出来。《百花图》是宋代杨妹子的作品,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女画家之作,价值已经不是金钱所能衡量。及至今天,吉林省博物馆的专家仍然自信满满,《百花图》仍是吉林藏画中最有分量的宋画。不仅自己捐,张伯驹还动员朋友们捐。据载,仅1963年到1964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省博物馆就征集到书画精品二十多件,到1966年前,吉林省博物馆的书画类藏品就已经达到了六七千件,在全国都有名了。
《百花图》(局部)现为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文革时期,吉林省博物馆处于一种瘫痪状态,不仅张伯驹先生无法再开展工作,整个博物馆也没有了业务,没有了方向,最后先生被下放到吉林省舒兰县朝阳人民公社的一个小山村,后来在好心人高思庆的帮助下二位老人离开了舒兰,回到北京,后被周恩来总理安排到中央文史馆,这是后话。
即使在吉林的岁月里有欢喜,有成功,有苦闷,有曲解,甚至是苦难,然而,先生对他生命中“第二故乡”的挚爱之情、拳拳之心一如既往,好像风不曾吹过湖面,依然宠辱不惊。1979年,已82岁高龄的张伯驹欣然提笔为他曾经工作过的吉林省博物馆画了一幅《梅花图》、一幅《兰花图》并书写了四首七言对联。
张伯驹《兰花图》
张伯驹《梅花图》及四言对联
虽然张伯驹、潘素夫妇都已经过世多年,但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吉林省博物院却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忘记这两位曾经为吉林省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
2006年1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由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任凤霞女士为张伯驹夫妇立传的《一代名士张伯驹》;
2012年10月,吉林省博物院盛情接待了张伯驹夫妇的女儿——张传彩女士;
2016年5月18日,“张伯驹 潘素夫妇捐献书画作品展”在吉林省博物院隆重揭幕……(中国吉林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