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捐献的字画,每幅都是国宝级!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8871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张伯驹捐献的字画,每幅都是国宝级!

2016-05-31 | 来源: 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先生和猫.png

张伯驹先生(资料图片)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河南项城人,书画家、收藏鉴赏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合称“民国四公子”。

近年来,中国古代字画的拍卖市场,动辄拍出数千万元的“天价”。在这些传世珍品演绎的荣耀和财富传奇之外,张伯驹的名字似乎显得遥远而落寞。

有人评价,即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字画中,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格,都“罕有能超过1956年张伯驹无偿捐献之物”,“他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

1 晋 陆机《平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平复帖》.png

《平复帖》(局部)

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2 隋 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张伯驹收藏展子虔《游春图》.jpg

《游春图》(局部)

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3 南宋 杨妹子 《百花图》,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百花图卷》(局部)

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是南宋女画家杨妺子的《百花图卷》。此绘画长卷现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百花图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它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爱心觉罗·溥仪从北京故宫将此画卷以赠送其胞弟溥杰的名义携带出宫,后辗转藏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小白楼内,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溥仪仓皇逃亡通化大栗子,该《百花图卷》散失于民间。1955年《百花图卷》曾在长春市内被发现,后流入北京市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4 五代南唐 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潇湘图.jpg

《潇湘图》(局部)

本幅无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有王铎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则及袁枢跋。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此图经明代董其昌鉴定,认为是董源的真迹。作者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

董源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5 五代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武夷山放棹图》.png

《武夷放棹图》(局部)

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贵溪(今江西贵溪)人。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饶)龙虎山上清宫。工诗文,善古隶、章草。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后自成一家。所作云山,大笔泼墨,苍润浑厚,取势奇险。生卒年不详。

此图表现福建武夷山胜景。奇峰突起,山下层林断岸,溪涧幽深,一叶轻舟飘流游览。以草书笔法勾勒,兼以淡墨轻染,与常见水墨云山画法不同。全幅布局奇特,得武夷九曲之险。虽自谓仿巨然笔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风格。本幅右上自识[武夷放棹]隶书四字。左方又题[敬堇签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至正已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钤[方壶清隐]白文印。按已亥为公元一三五九年。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大观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宝迂阁书画录》著录。

6 唐 杜牧《张好好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好好诗.jpg

《张好好诗》(局部)

美人迟暮,难免令人唏嘘伤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杜牧为歌妓张好好挥笔赋诗一首,成为了我们能见到的这位著名诗人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见于《宣和书谱》卷九,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1924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1950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先生追寻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顾,诗卷寻得,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此杜牧所书《张好好诗》卷捐赠政府,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7 宋 范仲淹《道服赞》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道服赞》页(局部),宋范仲淹书。纸本,手卷,楷书8行。

后纸有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图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印,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以前。

     《道服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

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献故宫博物院。

8 唐 李白《上阳台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上阳台帖》(局部)

《上阳台帖》传为李白书,但有人疑为宋人伪作。笔势较为豪放、雄浑、又含飘逸之气,倒颇符合李白诗歌风格。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伯驹非常喜爱此帖。李白狂放不羁,开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宣和画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他的这幅墨迹诗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帖面苍劲雄伟之中,见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真是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

伯驹割爱,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9 宋 黄庭坚《诸上座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诸上座帖》.png

《诸上座帖》(局部)

北宋黄庭坚书。纸本。草书。此帖系写给其友李任道的信札,内容为介绍五代时金陵禅宗僧文益的语录。笔法圆劲,气势苍浑雄伟,学怀素而有自己风格,为晚年代表作。款署“山谷老人书”,朱文铃“山谷道人”一印。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岌初编》等二十九部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10 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雪江归棹图卷》.png

《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画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雪江归棹图” 五字,左下角钤“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画押。此图宣和七玺的样式较为独特,应该是徽宗亲笔所用印玺。卷后有蔡京长跋,更增加了徽宗亲笔的可信度。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於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於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准。徽宗传世3件山水,均为小景画,画风融合了江南与北方山水,体现了北宋后期皇室画风的特色。

此图曾经清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11 元 钱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山居图卷.png

《山居图卷》(局部)

图绘江南湖光山景。画面中部碧峰数座,山下绿树成林,茅舍数间隐于丛林之中。屋前竹篱围绕,环境清幽。山居左右,湖水环绕,水平如镜。右方水面绘扁舟一叶,左方则野桥断岸,长松高耸,一人骑马偕童而来。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卷末自题五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隐于书画、绝意仕途的思想。款署“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钤“钱选之印”、“舜举”等印。

此图画风师法唐赵伯驹,上溯至隋展子虔,追求古朴恬静的格调。画山石空勾无皴,画树勾勒后填青绿色,用笔工中寓拙,山脚施以金粉,浓重中见明净。卷后有俞贞木、镏敏、周传、嘉言、谢缙、董其昌、顾文彬等二十六家题记。

曾经明俞贞木,清孙承泽、吴云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庚子消夏记》、《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12 元 赵孟頫《千字文》,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千字文.png

《千字文》(局部)

13 宋 蔡襄《自书诗册》,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自书成册.png

《自书诗册》(局部)

14  明 唐寅《孟蜀官使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孟使官蜀图.png

《孟蜀官使图》

本幅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觞。俾后想摇之令,不无扼腕。唐寅。”

15 明 文徵明《三友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友图.jpg

《三友图》(局部)

此手卷画兰、菊、竹三段,各有文氏亲笔题咏。用笔写意,简率之中见生动秀逸之致,墨色清润淡雅,显示了诗、书、画结合的笔墨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褒扬兰、菊、竹的自然属性而歌颂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国花卉画的特殊功能。

本幅款署:“壬寅九月徵明。”另有清内府藏印多方。

16  清 吴历《兴福庵感旧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兴福安.png

《兴福庵感旧图》(局部)

此图系吴历为怀念亡友默容而作。默容,虞山(今江苏常熟西北)破山兴福寺僧人。爱好书画,与吴历相交甚厚。画中描绘的兴福寺,外面坡石寒林,墙内孤上一白鹤独立。禅堂中几陈经卷,空无一日人,满目凄清,表达了画家系念亡友的悲凉心境。构图别致,设色大胆,石青、石绿和白色颇为浓艳,但无俗媚之气,是作者兼取宋、元不同画法而创作的佳品。左上有作者大段题识,款署[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桃溪居士吴子历]。按甲寅为康熙十三年,公元一六七四年,作者时年四十三岁。

钤“吴历”印一方。卷尾有许之渐、纪萌、张景蔚三家题记。

曾经近人金望乔、张伯驹收藏。

17 元 方从义《山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水图.png

《山水图》(局部)

款署:“方方壶作。”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明项元汴等多家鉴藏印。  

图画密林茅舍,小桥流水。画面景物丰满,墨色浓淡相间,笔法灵活潇洒。 

18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窠石平远图.png

《窠石平远图》(局部)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19 南宋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赤壁图.png

《后赤壁赋图》(局部)

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用兰叶描,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后幅有南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本幅及前后隔水分钤梁清标、安岐等及清内府藏印40余方张。现藏故宫博物院。

20  元 赵雍《松溪钓艇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松溪钓艇.png

《松溪钓艇图》(局部)

款署:“至正二十年二月既望仲穆画。”钤“仲穆”、“魏国世家”。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至正二十年为1360年,赵雍时年72岁。图绘近岸坡石双松,孤舟钓叟,隔水平峦远岫,意境清幽,笔墨苍润。

21  元 王冕《墨梅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墨梅.png

《墨梅图》(局部)

画幅中有作者题诗五首。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写于草堂”。时王冕年六十八岁。此图是他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杰作,深为后人珍重。诗塘及裱边四周,相继有明人祝允明、陆深、谢承举、文徵明、薛章宪、王宠、徐霖、王韦、唐寅、陈沂等人题诗。

22  宋 米友仁《姚山秋霁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301070241216213.jpg

《姚山秋霁图》(局部)

注:李瑶题引首。朱熹、赵孟俯、赵肃、张天英、黄溍、柯九思、周鼎、宋濂、吴宽、文徵明、卞永誉等题跋。

23 清 王翚《观梅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翚《观梅图》.png

(本文综合故宫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馆 网络 文章整理 )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