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五铢”的推行和使用
到公元前119年,在张汤的建议和桑弘羊等人的筹划下,汉武帝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一种是用白鹿皮制成的皮币,价值四十万钱,规定诸侯王觐见天子时必须用它作为献礼,实际上是强迫诸侯王捐献;另一种是用银和锡合金铸成的白金钱,大者值三千钱,中者值五百钱,小者值二百钱;还新铸三铢钱,以代替过去的“秦半两”。但是,由于白金币比值太高,私铸者甚多;三铢钱虽发行,而旧钱未收回,币制仍然很紊乱。后来又废白金,改铸赤侧钱。不久又因赤侧钱轻而贱,人民不愿用,宣布作废。
直到公元前118年即元狩五年,汉武帝才下令“罢半两钱,行五铢钱”,从此结束了铜钱发行和使用的混乱局面,真正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开辟了中华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如前所述,“汉五铢”(图4)的推行和使用,是汉代货币政策在多次“试错”、“碰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所以这一制度的颁行是有一套严格措施作保证的。
图4
其一,废除汉初实行的郡国制币权,严令禁止各郡国铸钱。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处死的法令。也就是说,以前是禁止民间铸钱,而官方可以铸钱;现在连官方也不允许铸钱了。据史书记载,“汉五铢”推行的最初四五年内,抓到“吏民之坐盗铸金钱者”而被判死刑的达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后来赦免了“百余万人”。那个时期天下犯罪的人大抵都是因为“铸金钱矣”。
其二,统一由国家铸钱。专门设立上林三官,即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共同执掌铸钱。三官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保证铸钱的质量和数量。与此同时诏令天下,不是上林三官所铸的钱币不允许流通。还命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钱熔化,把铜料送到上林三官那里铸“五铢钱”。
其三,大力提高铸钱的质量。改进铜料的配比,精冶细炼,使铜钱的成色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在铸造的过程中,使用铜范或制作非常精细的泥范,工艺先进,讲究质量,确保“五铢”的分量绝不减少。设计精细,方圆均加细边框。每枚“汉五铢”铸造出来以后,都要反复打磨,使其光滑圆润。这样不惜工本,就使私铸者无利可图。
“汉五铢”也叫“三官五铢钱”,钱文严谨规矩,“五铢”字形修长秀丽,风格独特,“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稍微向内收。“铢”字“金”旁的上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其中的四点较短。“朱”字上头方折,下垂笔基本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钱型整齐,背有内外廓,个别内廓四角微凸。面背比较平整,内外廓宽窄均匀,规矩整齐。它的设计理念、铸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这在中国货币铸造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有人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成堆的“汉五铢”前看来看去,觉得它很一般,现在任何国家的金属货币都比它精致得多。这就有一个比较的参照系问题。如果用2000年前各国的货币与“汉五铢”作比较,就能看出它的精致和精美是前无古人、无可比拟的。
经考证,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汉五铢”,分别是在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铸造的,前后跨越大约五十余年。三个时代的“汉五铢”各有特点:
武帝时代的特点如前所述,份量足,质量高,数量大,从而创造了“汉五铢”长期作为基础货币的充分必要条件。
昭帝时代的特点是,重量比武帝时代略轻一些,又比宣帝时代略重一些;钱文“五”字形瘦长,两边交笔已经变得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且与外廓相接;“铢”字“金”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穿上有一横或穿下有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武帝时代略显粗糙。
宣帝时代的特点是,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一种清秀超逸之美。“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金”旁的头上多呈等腰三角形而又低于“朱”字;外廓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其形制规整,内面光洁平滑,钱内外廓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总之,宣帝“汉五铢”以铸造工整敦厚著称,无论是在铜质、形制、书体上,还是在铸造技术和工艺上,都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在西汉钱币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
有文献记载,汉代铜钱的计量单位是“缗”。“缗”的本意是串铜钱的丝线,后来演变为铜钱的计量单位。那么一“缗”是多少呢?以往没有实物依据。这次海昏侯墓出土铜钱时,细心的考古人员看到拴铜钱的丝线虽然已经腐烂,但成串的铜钱排列整齐,其两头的边结尚可辨认。(图5)经过仔细辨别和清点,确定一“缗”就是一千钱,即“千文一缗”。与后来的“千文一贯”是相同的。这就为我们认识古代铜钱的计量单位提供了实物依据。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