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饼的重量和成色
在汉武帝的币制改革中,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同样为法定货币的黄金改变计量单位,不再沿用秦时的称谓“镒”,而称为“斤”。凡云“一金”者即黄金一斤。秦时一“镒”为20两,而汉时一“斤”为16两,说明计量单位变小了,更便于贮存、交换和结算。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这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等职能。
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成色到底怎么样呢?不用测量,只要看看它们的光泽和色彩,就知道纯度很高,尽管经过地下二千多年岁月的浸蚀,依然那么艳丽纯正,闪闪发光,灿烂夺目。(图6)经测量,这些黄金的纯度均达到99%。为什么海昏侯墓中的黄金能够达到这么高的纯度呢?除了技术因素外,其中还有政治因素。
图6
据史料记载,在汉武帝币制改革后的第六年,“南越反,西羌侵边”。在国家危难之际,已经当上山东的丞相卜式上书皇帝,愿与儿子一起从军卫国。汉武帝抓住这个正面的典型,“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顷”,要求诸王列侯向卜式学习。可是,“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几百位列侯宁愿献酎金也不愿意从军打仗。酎,本是为皇帝祭祀时酿制的美酒,而各路诸侯在助祭时必须献上礼金,才能分享这种美酒,所以把这种礼金叫做“酎金”。等到祭祀的那天,汉武帝命人检查酎金时,发现有的“少不如斤两”,即缺斤少两;有的“色恶”,即掺杂使假,含金量不足。于是,汉武帝又抓了一批反面典型,“王削县,侯免国”,一下子免去列侯一百零六人。从此,再没有人敢在酎金上缺斤少两、掺杂使假了。正因为如此,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黄金,应该说是足金足额的。
图7
作为上币的黄金,只有“足金足额”才有最高的信用。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金饼,重量都在232.8克左右,估计是当时的一斤,折合现在的四两多。(图7)《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说,西汉时一斤折合今日248克。如果海昏侯墓出土的385枚金饼的重量都在232克左右,那么,西汉时的一斤很可能不是248克,而是232克。因为有一枚金饼上用墨书写着“……海昏侯臣贺……酎黄金……”。这些作为酎金的金饼是以海昏侯刘贺的身家性命作担保,一金就是一斤,不可能缺金少两。所以我推断汉时的一斤很可能就是232克,而一两则不到14.5克,五铢大约3克多。
当时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是多少呢?史书上很少有明确的记载。据说币制改革时规定,每斤黄金当钱一万。也就是说,“一金”可抵一万个“汉五铢”。但后来从不见有任何兑换的记录,所以真实的兑换率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迷。我估计,那时的兑换率很可能不是固定的,黄金的价格相对稳定,而“汉五铢”价格会随着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变化而上下浮动。有时候兑换率高,有时候兑换率低。这一点商人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所以海昏侯刘贺的墓中不仅存放着大量的铜钱,还有大量的黄金。把黄金作为最重要的货币储备,便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金本位的雏形。
西汉是一个多金的时代。如果刘贺真的能够在皇帝的位置上长期执政,用金本位的理念管理全国的财政和金融,那么,当时社会的经济一定会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繁荣,大量黄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社会财富积累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当然,无情的历史是没有什么假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