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百年老店新兴园的前世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1530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吉林百年老店新兴园的前世

2016-07-14 | 来源: 江城日报


      多年来研究吉林历史、乡邦文化,笔者一方面查阅史料,一方面回忆儿时父辈老人的见闻,对于百年老店吉林新兴园,有着不同平常的记忆。

1919年,先父与一廉姓人家,在河南街东头道南,开办了鞋帽店“二合顺”,斜对过便是创业于光绪十九年(1893)的新兴园老店“董家饭铺”。其掌柜董世昌是河北省冀县人,与先父同为河北老乡(先父1926年任直隶(河北)旅吉同乡会副会长),又都是生意场上的人,性情合得来,便经常走动。光绪二十七年(1901),新兴园重修门脸,经营日渐有起色,加上董世昌名声好,生意越做越好。1920年,董家又搬迁到河南街道西边。

新兴园素以蒸饺著称于市,风味独特,饺子皮采取全烫面,待凉透再和面,面皮柔软筋道,没有白心,不撞嘴,包出饺子形状工整挺实。擀皮使用的面杖也与一般不同,用两根八寸长、中间鼓肚、两头尖尖的细面杖,同时擀皮,运用双手进行退虚之力,让皮剂在两个擀面杖下自动旋转,仅三五下即擀成边薄、心厚、圆形的饺子皮。双杖擀皮既快又薄,被称为绝活。

新兴园制作饺子馅也别具匠心,把猪精肉内的筋头全部剔除,用快刀剁成肉馅,放在大盒里,添加小磨香油,用小碗口粗的大面杖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边搅边调料,肉馅搅成糊状,飘浮着一层香油,用白菜调味。饺子包的也很讲究,每个都要求边齐、肚鼓、带花边。呈弯月形的饺子,一圈圈地摆放在带有小沿的圆盘上,像一朵大花,煞是好看。食用时,配上一碗清汤,相得益彰。新兴园还经营酱肉等。由于做工讲究,用料精细,风味别致,来吉林的外地顾客都以一尝该店的饺子为快。

1920年,王氏兄弟承接了董世昌的饭铺,易名“天怡兴”,以后相继聘韩钰掌勺,包饺子的有曹建华(新中国成立后任市饮食公司副经理)、刘文中(省特级白案厨师)等,红案有于占青、刘继晋(省一级厨师)等。至此,新兴园的大名远近闻名(仍以新兴园大名流传民间)。待1949年,曾以“新生饭店”命名,成为吉林市第一家国营饭店,到1951年7月停业。1956年,吉林市饮食公司成立,新兴园重新开业,与可可居共同经营,是公私合营后全市第一家国营饭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先父年近七旬,他时常与我讲起吉林轶事、掌故、历史、风采,其中涉猎新兴园的故事较多。我也经常向年龄长于先父的董掌柜请教。董掌柜性情温和,为人慈善,初来吉林古城,时值清末。冬春两季,吉林将军长顺于官府设粥棚赈济难民。同时,吉林善人牛子厚也于西大街财神庙、牛马行广济寺等处设粥棚扶贫济困。受此影响,董掌柜便于朝阳门外天齐庙内支起炉灶,以舍粥为己任,生意与慈善两不误,深得百姓称赞。

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一天,牛子厚只身来到董家饭铺,见到了董掌柜,寒暄过后,彼此谈话十分投机。待牛子厚起身告辞之时,董掌柜开口求道:“牛东家能不能舍小人墨宝为念?”牛子厚笑道:“我又不是大书法家,何以墨宝相留?”董掌柜言道:“谁不知‘康乐茶园’是您的大手笔。”牛子厚看实在推辞不了,便应声答道:“你过两日到源升庆柜上去取。”不久,牛子厚题字的“新兴园”三个大字便被董掌柜高悬于店铺大堂之上。小字题跋写道:“吉林船厂久有富春园,今董家粥铺乃吉林之新兴园牛秉坤。”

虽然董家粥铺门外悬挂的是1921年由吉林成竹山(成多禄)书写的“天怡兴”匾,但大堂上始终悬挂的这块“新兴园”老匾早已蜚声远扬。自此,吉林牛善人手书“新兴园”享誉船厂,人们竟不知“天怡兴”,而直呼其“新兴园”。据说,第二年,即1906年,京剧名家梅喜群(后被牛子厚改名为梅兰芳)来吉林康乐茶园演出,董掌柜亲临府上,还曾送去新兴园的名吃给梅等人。2000年夏季,我访问牛子厚的小女牛淑章老人时,她还说到这些轶事。

1924年4月,吉林省督军孙烈臣去世,张作相继任吉林督军,直到九一八事变,7年多的时间在吉林城任职。众所周知,张作相任职期间,做了不少惠政于民的事,口碑较好。有一句形容张作相的俗语:“马青山的砖,第一池的水,新兴园的饺子不离嘴。”意思是,张作相原本是泥瓦匠出身,与吉林  “庆源德”的瓦匠马青山有同乡之谊,兴趣又兼异曲同工之妙,故举凡吉林的新建,无不以马青山为马首是瞻,如驻军的营房、机器局的重修、玉皇阁的复建等都出自马青山之手。吉林第一池和新亚池都是张作相来吉后兴建的浴池,而他又是提倡健身洗浴的人,开池后,他又是第一个进浴池的人,所以,当时《盛京时报》报道,其是“每日沐浴第一人”  ,“第一池中第一人”。而新兴园的饺子更是他平时喜欢的美食。据说在督军的带动下,连警卫团长冯占海也喜欢上了这一口,这是冯团长与松毓孙女联姻的介绍人路加医院院长郭路加的长子郭正惠老人,生前亲口讲给我的故事。

1940年9月26日,伪满皇帝溥仪亲临吉林视察丰满水电站的建设情况,随行人员有宫内府大臣熙洽,经济部大臣韩云阶,治安部大臣于琛澂,伪吉林省长阎传绂等。溥仪下榻省长公署(今市政府)设宴期间,熙洽说到吉林名吃河南街的美食新兴园饺子,随即唤副官来,叫传话下去。据说,溥仪尝后,也连说“味道尚佳”。

清末民国,外地来吉林的人,都会尝一尝吉林美食,除吉林传统满族风味,如太盛园白肉血肠,富春园松花江白鱼、酸菜丝生拌鱼,松江第一楼的火锅等及筱筱馆的火勺、东来顺的锅贴儿等地方小吃之外,最不能落下的,便是以能携带新兴园的蒸饺及名吃和福源馆的糕点回家馈赠亲友,为时兴之举。

岁月无痕东流水,代代不绝圆笼情,百年岁月,不知多少游客及家乡父老在此开怀畅饮,谈天说地,亦不知有几许羁旅,酒足饭饱后,一览松江东逝水,留下岁月沧桑。

改革开放后,新兴园走向了新生,在回访当年的老师傅中,把失传的秘方寻找出来,经过多方研究,最终恢复了昔日的传统风味,被收入吉林省糕点名谱。

新兴园老匾

旧时河南街,片左侧挂幌处就是当时的新兴园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