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狼妻》 一个县级剧团的重生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16222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一出《狼妻》 一个县级剧团的重生

2016-07-20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狼妻 剧照_副本.jpg

《狼妻》剧照

梨树县,二人转的发源地之一,一个有195年历史的东北小县;吉剧,一种脱胎于二人转中“拉场戏”的地方戏曲,发展55年,在吉林省拥有广泛群众基础。17日、18日,来自梨树县的吉剧新戏《狼妻》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人物大棱大角、情节大转大折、情感大悲大喜,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让首都观众领略了吉剧独特的魅力。

《狼妻》是梨树吉剧沉寂34年后推出的首部新戏,此番能晋京演出,得益于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很多观众不太相信,这样的原创大戏竟出自一个县剧团。在吉林全省6个吉剧传承基地中,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是唯一的县级剧团。

“1995年我刚来团里的时候,只有20多人。”团长赵丹丹回忆,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诞生于1955年,比历史上第一部吉剧《蓝河怨》还早4年。不过,上世纪90年代,传统戏曲举步维艰,梨树吉剧这支独苗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工资只有几百元到上千元,有的演员上街卖起了辣椒油,还有的靠伴宴表演贴补家用。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剧团一直靠复排老戏生存,无力新创剧目。到了2012年,剧团经历文化体制改革转企,乐队只剩下4个人,演员一口气走了18个。

“剧团虽然不景气,但吉剧深受观众欢迎,舍不得丢啊。”赵丹丹说,在梨树县,上至拄棍儿的、下到懂事儿的,人人都懂点儿吉剧。演员表演时要是“隔山遍海”跳着词唱,马上就会被观众听出来。就冲着全县观众的厚爱,剧团也不能倒。

改制后,剧团争取到县里的公益性岗位用人指标,广招新人,连续几年招了32位演员,占全团总数80%。新演员有山东的、辽宁的,还有内蒙古的,他们都毕业于艺术专业学校,但大多没学过吉剧。

入了团之后,真正的训练才开始。吉剧讲究“唱、说、扮、舞、绝”几项基本功。就说“绝活”这一项,演员就得学会甩手绢、打洽拉器(竹子或木头制作的一种打击乐器)、长水袖等绝活。“团里立下规矩,要求新学员3个月要学会花样大板,不少新演员手都练得流了血。”赵丹丹说,2014年,在做好充分准备后,《狼妻》终于诞生。

狼妻  剧照.jpg

《狼妻》剧照

《狼妻》以满族神话传说创作而成,围绕主人公(狼神)狼小芳为母报恩下嫁木阿杨这一故事线索展开了戏剧性的冲突,诠释了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剧作以独特的舞台叙事语汇构成诸多的观赏亮点:风趣的人狼对话“说媒”、满族婚俗的传统“拜堂”、狼模人样的“送亲”、醉狼群舞的“颠轿”、催人泪下的“恨别”、载歌载舞的情境充分解读了满族婚俗风情。自创编以来已演出近百场,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被戏曲专家们赞誉为“发展吉剧、创新吉剧”的典范剧目。而主演赵丹丹酣畅淋漓的唱腔、细腻婉约的表演、端庄俊秀的扮相着实让北京的戏迷过了一把瘾。

赵丹丹.jpg

赵丹丹在《狼妻》中的扮相

在《狼妻》中,赵丹丹大胆使用“谣体”唱腔,对于以“嗨调”为主的吉剧来说,可谓大胆创新。在吉剧的传统唱腔基础上,赵丹丹还加入了评剧的疙瘩腔、民歌甚至是流行音乐气声的演唱方法,使得狼小芳这个人物更加立体饱满。

同时,在演员服装上,《狼妻》没有拘泥于传统戏曲服饰的框框,而是将满族前身女真族的服饰特色融入到服装当中,可谓“远看颜色近看花”,狼妻的演出服装色彩艳丽,具有满族风情,也为整场戏增色不少。

      7月18日,吉剧《狼妻》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精彩的情节、优美的唱腔尽展了吉林省特有剧种——吉剧的艺术魅力,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更是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落幕后,观众久久鼓掌表达了对该剧的喜爱和认可。(本文根据中国吉林网 北京日报  新闻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