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童话如此暴力,为什么还要读给孩子听?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1700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经典童话如此暴力,为什么还要读给孩子听?

2016-07-26 |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看到标题你一定会问,童话暴力吗?难道童话不是美好的象征吗?

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么,小编就来科普一下童话的来源——童话并不都是美好的。

ORIGINS

早期童话来源于中世纪欧洲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并非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目前普遍认为较早成文的童话故事是法国诗人佩罗(Charles Perrault)出版的《鹅妈妈故事集》,里面有8个小故事,7个都成为经典故事(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穿长靴的猫等),这些故事都充满了血淋淋的情节。

而大名鼎鼎的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Brothers Grimm)收集到的民间故事的合集。根据明尼苏达大学德国比较文学方向的Zipes教授的研究,格林童话最原始的版本包含了157个故事,但最开始这些故事的阅读对象并非是包括孩子们在内的一般读者;是在格林兄弟出了两版为成人写的故事之后,他们才改变方向,将故事改编成更短的比较适合儿童看的童话。

“孩子们,关上灯,爸爸要开始讲吓人的故事了……”《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的作者这样介绍童话的诞生。

早期童话中,无辜的人和黑恶势力斗争的结局通常是惨烈而无奈的。在佩罗那个版本的小红帽里,大灰狼把小红帽吃掉后故事就结束了,狼取得了胜利,故事以悲剧结尾。这个故事是用来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而即便是有着美好结局的故事,其故事发展中的阴暗部分也让人不寒而栗:格林童话中的《杜松树》中继母用箱子盖夹掉了}@#$%^&*(小编不想说,自行脑补吧~)

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版本了,今天的童话故事经过数次改编,已经不再那么恐怖了。

SO WHAT

So,有暴力情节就不读了吗?我们还要不要为孩子读这些经典童话?

小编一直以为,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各位“仁者”和“智者”,我们下面来说说童话可以带给孩子什么。

童话不只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它是现实多元世界的一面镜子

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童话也具有反映现实这一特质。在童话里,作为主角的通常是和小读者一般大的小孩子们,或是善良美丽的公主之类,总之是代表着纯真、阳光、美好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令人恐惧的恶魔、巫婆、怪兽等反面势力,也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会碰触到的社会黑暗面。例如,小红帽在童话里遇到大灰狼,被伐木人所救,小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坏人而陷入困境,同时当然也会有友善的人施以援手。

现实中家长们更愿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天堂般的环境。孩子固然需要安全,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单纯美好的快乐故事只是生活的部分,我们实际的生活往往并不只充满了欢笑,有时还会遇到凶险,诱惑、离别、甚至是死亡。童话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孩子在步入成人的现实社会之前得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为此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童话可以帮助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并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孩子们在经历的有限的人生体验中,许多情感在外界不断的刺激下产生后,深深埋在他们心灵的深处。而童话中主人公经历的类似体验会瞬间唤醒孩子们内心角落的情感记忆,从而引发孩子们的感同身受。这类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如孩子们多多少少都会经历过被父母冷落时的委屈和无助,那么糖果屋中的兄妹被遗弃时产生的孤独感就会引起孩子们在情感上的(可能是潜意识里的)共鸣,童话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负面情绪的出口。而最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局,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

对于童话恐怖的另一面,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童话心理学》中如此解释:“童话中的恐怖元素给了当代几乎快要忘却死亡、恐怖为何物的人们(或孩子们)类似的恐怖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孩子长大成人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N HOW

有学者说,小时候没有读过童话的人,会有心理缺陷。

但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常常处于上图的状态:快炸了。

缺少童话阅读经验的大人,往往不习惯童话大多不说“人话”的毛病。它们还堂而皇之地“胡思乱想”,基本上不切实际,因此很让人怀疑“缺乏知识性”。更让大人头痛的是,许多挂着“经典”标签的童话,不但有善与美的内容,还有恶与丑的东西——给孩子读这样的东西,岂不是会教坏了孩子、吓坏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小编现在来说一说怎么给孩子读童话。

故事就是故事

不少人在文学阅读中习惯于“对号入座”,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比如常听大人劝喻孩子,故事中的某人如何如何,请孩子也如何如何吧。这是一种解读故事的方式,但作为文学阅读来说,总这么做未必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糟糕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但把自己变成 “等待王子拯救的灰姑娘”的女性应该是极少数吧。今天,虽然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和人生取向我们未必赞同,但《灰姑娘》的故事依然美丽。因为“故事就是故事”,读故事的高手懂得如何从故事中“跳出来”,也会懂得如何引导孩子跳出来。

学会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欣赏故事。故事中有善与美,也会有恶与丑,它们都是人生中宝贵的体验。不知丑恶,也不会懂得美善。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故事中的丑与恶(假如不可避免的话)越是形象逼真,才会让故事越完美。而在童话中,孩子们终会安全着陆。

语言、图画的重要性

我们给孩子读童话,也是在帮助孩子享受、学习文学语言。真正优秀的童话大师常常也是语言大师。收集整理《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两人,本身就是语言学家。

除了能直观地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外,图画在儿童阅读中最大的功能是愉悦,它使孩子能很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的、艺术的熏陶。给孩子读童话,尽可能选择插图好的读本,最好是选择真正的图画书。真正的图画书,不是那种文字配上说明性的插图的书,图画书中的图画本身也是能讲故事的,文字的叙述和图画的叙述各有优势,不可替代,相映成趣。

由于童年的缺憾,许多大人十分缺乏童话阅读的经验,除了知道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外,对中外儿童文学世界的优秀作品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广袤而美丽的世界,中外现当代的童话经典多得不胜枚举,而以图画书的形式表现的优秀童话,在当今世界上也已经形成了非常宏大的潮流。如今的孩子 们,真是十分幸福!

只要我们老师、家长,能够静心反思,虚心学习,就能从这个美丽的世界淘得无数的宝贝。

让我们的孩子,不再缺憾吧。

END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