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题材,何夕很难超过刘慈欣;现实题材,王晋康与他在伯仲之间;哲理宗教题材,也难以与韩松抗衡。但是,何夕写的言情科幻小说,用情感打动读者,赚取读者眼泪的本领,令刘慈欣、韩松、王晋康这些科幻大家均自愧弗如。我国知名科普作家,科幻评论家董仁威如是评价何夕:何夕是中国言情科幻小说第一人,在世界华人科幻圏内至今也无人能及。
与众不同的是,何夕写的言情科幻小说,除了不乏侠骨柔肠、跌宕起伏的故事外,却并非琼瑶式的卿卿我我,而是在宇宙大背景下发生的,他的科幻构思想象力丰富,创新性很强,十分大气,为文学界的言情小说家们望尘莫及。
接受新知是天职
何夕1971年12月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一家生产电器的工厂的职工。是什么使何夕走上了科幻之旅?他在一次访谈中说:“现在想来这应该是诸多因素的合力导致的结果。比如对科学现象的好奇,至今未泯的童心,以及讲故事的欲望。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他不必为自己对科学的无知而感到羞愧,但如果今天当我们站在科学巨人已经为我们打开了的科学大门之前,却仍然安于心智的迷惘则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或许成不了探索者,但接受新知是生为智慧生命的天职。科幻最古老的使命之一便是普及科学传承知识,我很愿意为之尽一点绵薄之力。”
何夕写科幻小说题材很广泛,手法也多种多样。《异域》《六道众生》是物理学题材,《审判日》是宗教题材,《伤心者》是现实题材,《爱别离》是爱情题材,《天生我材》是奇想题材。他善于用科幻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伤心者》《田园》这些作品都是用科幻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的。他还用科幻的眼光来审视物理学,如《异域》《六道众生》。
韩松在评论何夕的小说集《人生不相见》和《达尔文陷阱》时同时道出了他对何夕科幻小说的评价:“何夕的小说是一流的,是科学、道德与柔情的结合,讲述生命、社会和物理世界的真相及冲突,每每有出人意料的震撼。”《光恋》《爱别离》就是科学、道德与柔情结合的这类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何夕更成功的言情科幻小说是《爱别离》。发表《爱别离》之前,《科幻世界》发表言情科幻,反应都不好,似乎爱情会亵渎神圣的科幻。何夕不信邪,科幻为什么不能写爱情?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科幻文学概莫能外。
当然,科幻小说中的爱情要同科幻内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何夕认为,要是把科幻内核剥离出来,仍然是一部动人的言情小说,这部科幻小说就不能叫言情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可以有很多种类型,除言情科幻外,还有历险、侦破、战争等等科幻类型小说。何夕在较早以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幻现在无疑比前些年显得繁荣,不断有新人新作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繁荣标志的长篇作品也出现不少,但惜乎其中一些作品显得单薄,其超长的篇幅多是写些与科幻关系不大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科幻成了一张蒙在言情、历险、侦破、玄幻、战争等内核表面的一层薄皮。他个人有个判断标准:即如果一个题材能够完全不依靠科幻就能够表现并且能够表现得更好的话,这个题材就不必写成科幻。按这个标准,读者可以对自己知道的作品作一个有趣的筛选,“你可以试着剥掉一件作品的科幻外衣,比方说将作品的发生地由无人星球变成地球上的一个荒岛,或是把一个从公元3000年回到公元1000年的人换作本身就是当时的普通人,如果作了这样一番手术后发现作品完全毫发未损,故事情节照常能够展开,主题思想照常可以表达,那么你就可以认为这篇作品至少有点伪科幻的嫌疑。”
何夕的言情科幻的科幻外衣是不能剥离的。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情感纠葛总是同科幻核心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在何夕的一些作品里,感情描写一般居于次要地位,不过有时会用来达到另一种效果。《盘古》里的女主人公喜欢“我”,《缺陷》里的林欣喜欢韦洁如,但是为了追求心中更重要的目标,他们选择了放弃。
《爱别离》则是彻头彻尾的爱情小说,本意就是赚人眼泪的。何夕想证明按照标准的科幻模式也能写出动人的爱情故事来,他达到了这个目的。这部作品让百万科幻迷跟着哭、跟着笑,并创造了中国科幻史上奇迹般的言情科幻小说。
同样关注现实主题
何夕创作的科幻小说佳作远不止《爱别离》《光恋》这两篇,也不只是言情科幻一种类型。比如,获得银河奖及星云奖的《异域》《六道众生》《伤心者》《缺陷》等。
《异域》《六道众生》以及何夕其他的一些作品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关注。它们表现的仍然是传统主题。人们创造了新的理论,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却又隐藏着灾难。主人公出生入死化解危机,最后是英雄主义的悲剧结局。
何夕的另一些关注现实的科幻小说也很有特色。更明显关注现实的作品是《田园》以及发表在《星云》上的《伤心者》。它们完成于1999年至2000年初,正是新经济如火如荼的时期。在这两篇作品里何夕注入了自己的观点。正如《伤心者》里的一段话:“现在所有人都困着那棵巨树上漂亮的花和叶子,并徒劳地想长出更漂亮的花和叶子来超过它,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那不起眼的树根。”
《田园》和《伤心者》的主题分别是粮食作物和数学,这正是何夕称之为“根”的一些东西,而这也是在这个浮华的年代里我们最欠缺的东西。这两篇作品是姊妹篇,表达了相似的主题,《田园》原名就叫《伤心木》,起因于他对家乡饥饿年代的记忆和饿死的祖父。这两个平凡的主题就是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杂交水稻,另一个是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科幻演绎。
一句话驳倒一套理论
何夕个人比较喜欢玩用一句话驳倒一套理论的游戏,这让人有一种思考的乐趣。《缺陷》就是何夕玩这种推理游戏的一篇佳作。它的主题比较简单,有点像一个趣味问题。任何理论也好观点也好,如果在它的范畴内不导致矛盾它就是值得研究的。比方说欧氏几何假设空间是平直的,在这个假设内它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而非欧氏几何假设空间是弯曲的,在这个假设内它也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这就说明它们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缺陷》这个故事里出发点是一个人只能预知十分钟,但通过推论却发现这将得出这个人能够预知永远的结论。这就导致了矛盾。
何夕对科幻理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软硬科幻之争由来已久,他曾经说过,他一向认为它们之的差距尚未大到足以成为两个阵营的地步。较普遍的看法是讲究技术细节的硬科幻更难写,并意味着作者素养更高,不过他觉得硬科幻更像是某种言过其实的说法,相对于科学本身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都非常非常的“软”。一份中学生写的航模性能说明书或者是一家农技站的农药配比说明读起来肯定比《科幻世界》里最“硬”的科幻小说还“硬”。
●个人简介
何夕生于1971年12月。自幼爱好科幻,1991年开始涉猎科幻小说创作,其创作以软科幻为主,主题多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中间曾停笔一段时间,何夕以前发表作品时用的是“何宏伟”这个名字,自1999年复出后改署“何夕”之名,取“今夕何夕”之意。按照他的道理,也是为了“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迷惑”。“惟因科幻是自年少时即有的爱好方相守至今”。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何夕的科幻小说创作速度并不快。在中国科幻的主阵地《科幻世界》上,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篇的产量,不过质量却十分可靠,不但被读者所追捧,还总能在银河奖上有所收获。1992年的《光恋》引起关注,获银河奖,1994年的《平行》、1995年的《本原》逐渐使其被读者所熟识。1999年的《异域》、2002年的《六道众生》、2003年的《伤心者》、2005年的《天生我材》广受好评。2009年一篇不同于以往风格带悬疑推理色彩的《十亿年后的来客》同样得到了认可。2010年以一篇传统题材的《人生不想见》再获银河奖。
●代表作品
《爱别离》:
主人公是个带有艾滋病免疫基因的人,他发生了基因突变,有了艾滋病免疫基因,感染艾滋病毒后不会发病,但他的妻子却因他而感染艾滋病濒临死亡。他的血很宝贵,如把他的血全部抽出来,输入另一个人身上,病人就可多活十年,一位亿万富豪因此不择手段要抓获他。最后他决定以死赎罪,将血全部抽出来换给妻子。但妻子为了留住他的生命和鲜血研究疫苗,救亿万人的命,不要他这么做,选择了死,并在死前给他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伤心者》:
由于主角对数学的热爱,对微连续理论的执着,使他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包括爱情、友情、世俗等。叙事采用第三人称,以一个看不见的“我”,讲述主角的故事。导师的不认同,相爱女友的逐渐远去,社会各种恶俗弊端的冲击,让人预感到主角的悲剧结局,但伟大的母爱成为挽救一切的关键。当结尾讲述无数伤心者的故事时,让人为历史上无数超前于时代却不被时代认同,但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肃然起敬。而文章最后的一句“妈妈”,无不让人潸然泪下,也让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最无私的爱,力量的源泉以及永恒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