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208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张爱玲: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2016-09-08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左二),母亲黄素琼(右二),姑姑张茂渊(右一)等在天津英租界住处的花园里。(资料图).png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左二),母亲黄素琼(右二),姑姑张茂渊(右一)等在天津英租界住处的花园里。(资料图)

      童年

  张爱玲出身名门,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她却并没有过着人们所羡慕的幸福生活。正如她在《天才梦》中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生活的家族表面上花团锦簇,内在却已在悄悄腐烂。

  在张爱玲幼年时,因为父母不合,母亲黄逸梵出国远游,幼小的张爱玲便开始了与母亲长久地别离。而这种别离之痛很快便被浓浓的父爱所冲淡。张爱玲小时候聪明可爱,勤奋好学,父亲非常喜欢她,教她念诗、读书,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还把这些作文装订成册。父亲还喜欢抱着她到处去玩,走到哪儿便带到哪儿。她对父亲极其依恋,与父亲相依为命,这浓浓的依恋之情,甚至到老年的时候还记忆犹新,晚年的她翻看旧书,忽然看到父亲的英文体的字迹,刹那间便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一种很重的、温暖的感觉。岁月没有冲淡这刻骨铭心的温暖感觉。所以张爱玲的童年,在母亲离去后的日子,父亲成为了她爱的所有的寄托,成为了她生命的一个支柱。

张爱玲与父亲.png

张爱玲(右)与父亲张志沂、弟弟张子静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终父母离婚,父亲续娶。父亲再婚后,她与继母关系尤为紧张,甚至发生了激烈冲突,而父亲完全站在继母那边,毒打她并且长时间地关紧闭。作为张爱玲生命支柱的父爱就这样轰然崩塌。

  母亲黄逸梵在张爱玲四岁时,就赴洋留学,虽然回来过几次,但时间都很短暂。短暂的相聚,紧接着又是离别,留给张爱玲的是更为深切的离别和强烈思念,以及丝丝缕缕残缺不全的回忆。但凭一丝蛛丝马迹的印象, 张爱玲努力要记住母亲的形象。她在后来的《流言》中写道:“我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真正和母亲相处,在她17岁那年。她离开父亲家逃到母亲那里和母亲同住,跟母亲要钱用,起先是亲切有味的事。然而,一天天下来,在母亲的窘境中三天两头向她拿钱,张爱玲被母亲的脾气磨难着;也被自己伸手要钱的尴尬磨难着;更被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磨难着。“正是这种种的磨难一点点毁了她对母亲的爱。

  在钱的压力下,她的母亲也算计起来,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写道,母亲对她说:如果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黄逸梵.jpg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母亲一直认为为张爱玲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且一直怀疑是否值得,并不是完全的心甘情愿。留在母亲身边的女儿感觉出一种压力,感到了亲情的脆弱与生命的无助,只能凄绝无奈的等待命运的裁决。于是《私语》中写道“我被裁判者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她在《小团圆》中透露出,她甚至一直在默默的攒钱,想还清母亲的钱,也还清母亲的情。

  这时候,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母亲的爱也被现实一点一点摧毁了。张爱玲自此也失去了母亲的爱,成为被父母抛弃的“弃女”。 

  张爱玲在童年时代由于父母不幸的婚姻而渐渐失爱于父母,又目睹家族由繁华走向衰落,感受到了亲人之间残酷的冷漠。这些人生体验不仅对张爱玲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投射到作品里,使得她作品中的父爱母爱总是不健全的、算计的,而婚姻爱情总是悲剧的。她的作品始终无法摆脱童年时代的阴影,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气氛,散发着苍凉、悲怆的味道。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