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70后作家不敢掏心掏肺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431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陈思和:70后作家不敢掏心掏肺

2016-09-13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批评家和普通读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批评家谈批评家——


  张莉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浮出历史地表之前》、《魅力所在》;随笔集《来自陌生人的美意》、《持微火者》及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与毕飞宇合著)。获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4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作为70后一代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近日推出新作《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25张面孔》,以文艺随笔的形式评论了25位当代作家,其中不仅有在文坛上颇有分量的作家莫言、贾平凹,也有70后、80后作家郑小琼、纳兰妙殊等。日前,张莉在思南文学之家,和著名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一起畅聊文学批评,这是两代批评家之间的一场深入和诚实的对话。

  张莉:《持微火者》是评论集,写了对当代25位作家的看法。这部书是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写的。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有跟普通大众读者脱节的倾向。其实,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是不一样的,文学批评需要跟普通读者有关系,批评家应该是普通读者和作家之间的摆渡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做普通读者和经典作家之间的桥梁。

  陈思和:《持微火者》写得很活泼,这是我喜欢的。我自己也是做批评的,从7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一直做这个工作,有大半辈子了。我一直觉得批评家这个身份说出来有点脱离群众的感觉,有点高高在上。这个认识在50年代没有问题,60、70年代也没有问题,那时候评论家大部分是官员,要么是杂志主编,要么是报纸主编,多半都是这样。一直到70年代,当我们说某一个评论家或是批评家,这个人基本上是文艺界的领导,少数是大学老师,他们有决定作品生死的大权,一部作品被他们一批评,这个作品可能就变毒草了,他们说好,作家就有很大影响,茹志鹃《百合花》被退了好几次稿,但茅盾给以很高评价,茹志鹃因此成名。

  现在我们做批评不会这样,我们说谁好不会影响他涨工资。批评家地位下降了,下降到读者这里。我们都是普通读者,我们都是拿到一个作品看完以后发表我们的看法。批评家的职业其实就是读者。只不过批评家要发言,普通读者不发言。我是不大主张把文学批评写得人家看不懂。

  张莉: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是谁?批评家到底是要做什么?虽然我们也说自己是普通读者,但还是跟普通读者不一样,那么,那个“不一样”在哪里?首先你要用贴近普通读者的声音说话,要跟普通读者站在一起思考问题,但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普通读者要读你的文章?原因是你要比别人深刻。我一直觉得做文学批评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要有前期学术训练和理论储备,之后,再把你的学术训练和文笔表达结合在一起。

  陈思和:做批评家要从评论同代人开始,因为同代人的事情你最清楚。不是作家对着生活发言,批评家对着作家发言,不是的。批评家跟作家一样,都应该面对今天的生活发言。

  作家可以通过塑造人物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但是批评家可以借助作家创作的形象,通过个人经验和感受去解读这个形象,解读生活,解读给读者看。如果我跟作家生在一个时代的话,他讲的东西我会更容易理解。比如我与王安忆过去都住在淮海路思南路一带,王安忆写的什么场景我都知道,等于她每天看见的也是我每天看见的,她的很多想法我都特别理解。因为我明白这个形象的出处是从哪里来,她是如何创造的,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差不多。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