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孩子的心灵像一座花园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489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金波:孩子的心灵像一座花园

2016-09-14 | 来源: 文艺报

     原标题:儿童文学就是写儿童生命的进程

  童年和童心

  行 超:从1956年发表第一首儿童诗《小篱笆》至今,您的儿童文学创作已经持续了整整60年。60年来,您为一代代小读者奉献了诸多朗朗上口、广为流传的诗歌、散文、童话。从20岁到80岁,您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作家所共通的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金 波:时间过得真快,“老去光阴速可惊”。有时我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就老了!好多事情就像昨天刚发生过似的。特别是童年时代的事情,日久弥新,不知怎的,小时候的那情那景,突然就涌上心头。最近,我在写一本散文集《昆虫印象》,写着写着,就想起好多童年玩虫子的故事,比如斗蛐蛐,逮蝈蝈,听唧鸟鸣叫,看豆娘飞翔……越写越多,不仅是故事多,思考也多了起来。如果说,小时候是“傻玩”,是随兴的游戏,现在是回忆中多了一些思考,是自觉的提炼。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初识“孑孓”二字,立刻就想起“跟头虫”。我养过这种小虫子,它在水中翻跟头的姿态真美。我趴在缸沿上,一看就是半天。后来,我发现这“跟头虫”是要蜕变的,要变成蚊子,要叮人,要吸血,要传染疾病。我增长了这些知识以后,若有所失,也若有所思。失去的是童年的发现、童年的趣味、童年的快乐;思索的是生命的规律、生命的蜕变、生命的无奈。如果说儿童文学作家是“生就的”,这就是一种秉赋,始终保留着童年的真实感受、真实想象、真实愿望。这“真实”就是真心。它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淡漠,不会因知识的增多而弃置,也不会因世俗的陋习而改变。童年的“玩虫”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笔精神财富,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天真趣味,还有探究求索。对于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来说,童年是可以陪伴一生的,是永远发掘不完的宝藏,不会因年龄而冷淡它。童年是心灵的一颗珠子,因为不断地摩挲而熠熠生辉,一生如此。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与一般作家所不同的,就是他具有对童年永远不忘怀、永远都新鲜的记忆。童年是一根红线,贯穿着他的一生。他不断地重温童年,发现童年,认识童年。童年的经历不断地提炼着,影响着作家的气质、情调、个性、审美趣味等等。他因为不忘记自己过去的童年,而与今天的“童年”相亲、相融,会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儿童的今天和明天。我认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无论他生理的年龄如何增长,他在心理上都是一个生活在“没有年龄的国度”里的人。他的精神特质,就是对童年不断地玩索。童年会给每一个人带来独特的感受,对生活的新鲜感,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出来的潜能,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趣味,都值得一生不懈地去玩味和探索,这就是儿童文学家的精神特质。

  行 超:您在诗歌《老人和孩子》中说:“睁开眼睛看自己,已进入了老年;闭上眼睛看自己,还是那个孩子。从孩子变老人,从老人回到童年……为孩子们写作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不会有黄昏的伤感和灰色的心态。”这首诗或许可以看做您个人生活和写作生涯的一个写照。您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如何永葆童心?

  金 波: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够“永葆童心”,既是一种天赋,又是一种修炼,帮助我们修炼的是孩子。我想起两个故事: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学讲课,下课后,一个小男孩走到我跟前,很郑重其事地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金波爷爷,我想揪一根您的白头发留个纪念,行不行?”因为太突然,我回答时迟疑了一下。就在这时候,老师训斥了他几句,连推带搡地把他赶跑了。老师对我歉疚地笑了笑。我倒没太在意老师的表情,而是望着那个远去的男孩的背影,他回头望了我一眼,目光依旧那么认真,绝无恶作剧的心思。我觉得让这孩子失望了。如果他能回来,我一定低下头来,让他揪一根我的白头发。我还会问问他:你为什么要揪我一根白头发呢?我真想解开这个谜,但是永远不可能了,我肯定不会再遇到这个孩子了。可是,事情就那么巧,又一次,我们几个作者到一所小学参加赠书仪式,散会后,我正往外走,一个小女孩追上来。她是小记者,她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金波爷爷,我猜想,您的白头发里,一定住着小精灵。”那表情似乎要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停下脚步,想听听她怎么说,这时外面开始叫我“快点上车”,我只好和她告别。这一次,我们虽然没深谈,但我似乎知道了那个男孩为什么要揪我的白头发留作纪念了。这是关于白头发的故事。我还遇到一件事:我到一所小学里讲阅读和写作,下课后,孩子们拿着我的书,排着长队,要我在书上签名。不久,我就感觉我身后站着一个人。我回头看了看,一个孩子向我笑了笑。我继续签名。过了一会儿,我听见背后一位老师和那个孩子说:“给你签过了吗?”“签过了。”孩子答道。又过了一会儿,老师又说:“签了,就回教室吧,别老站在这儿。”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等着金波爷爷的签字笔没水了,就用我这支笔。”我又回头看了看他。他举起手中的笔让我看了看,又向我笑了笑。这次老师没赶他走。可是,我签完最后一本时,我的笔还有水。我只好用微笑向他表示了我的歉意。那个男孩似乎估计到了,他把写好的一张纸条迅速地缠绕到笔杆上,他说:“金波爷爷,我把这支笔送给您吧,您回家就用我这支笔给我们写书。”我收下了他的笔,看见他缠绕在笔杆的纸条上,写着他的名字、班级,还有家里的电话。这几个故事一直装在我的心里,我不断地琢磨它,最后我得出了结论:孩子们送给我的是“童真”!这是孩子们天真的本性。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具有这种本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消失了。我们要唤醒这种天性。让童年的种种天性在回忆中回归,在思考中加深对儿童的认识,特别是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把自己的童年和现实生活中的童年融合在一起。刚才我讲的那几个小故事,对我来说,它们不只是有趣的故事,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体验到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带给我们的人生的温暖、甜蜜、喜悦和幸福。那是一种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孩子是我们最好的朋友、知己、老师。他们不仅仅是花朵,我们更愿意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像走进一座花园。我想,这大概就是永葆童心的生命体验吧。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