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孩子的心灵像一座花园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489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金波:孩子的心灵像一座花园

2016-09-14 | 来源: 文艺报

  

      创作:丰富的现实经验

  与活跃的想象力相融合

  行 超:诗人、翻译家屠岸曾评价您“为儿童而写,所以单纯,但绝不单薄”。在当下,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单薄”,很多作品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脱离儿童生活的现实,缺乏审美意义。您怎么看待儿童文学的“单纯”与“单薄”之间的关系?

  金 波: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当我们问孩子们什么是“爱”的时候,一个孩子说:

  如果一个人爱你,

  那么这个人

  叫你名字的方法会不一样。

  因为你的名字

  在他( 她) 嘴巴里很安全。

  我是故意把它分行记录下来的,因为他的话是诗。

  这个孩子的话令我想了很久,我不知道我懂了没有。因为这个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在回答什么是“爱”。多么单纯,他就凭了一种声音在体会爱。孩子的听觉是敏锐的,就像听音乐一样,不用思考,只凭声音就可以直抉心灵,让他最直接、最快捷、最强烈地感受到真切的爱。孩子比我们的感情更丰富,因为他们的感情里还保存着更单纯、也更真实的感动。我说过:孩子很美,像一朵花;但孩子的心灵像一座花园。那里有四季的变化,一切都在展示着生命的进程。我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写儿童“生命的进程”的。无论故事情节多么简单,语言多么通俗,作家要表现的都是儿童心灵的姿态。那个孩子在回答什么是“爱”时,用的就是最直觉最单纯的话,但表现的却是最丰富的生命体验。儿童文学不只是编织一个好玩的故事,而是要把作者的思考融进去。力避“单薄”就要深入生活,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一个”。是“这一个”展示了生命的丰富性。不是靠概念,不是靠教条,是靠独特的发现和认识。

  行 超:相比于小说、童话等相对热门的文体,儿童诗可以算得上儿童文学中的边缘文体了。在当下,写儿童诗的作家越来越少了,儿童诗作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作为有60年创作经验的儿童诗作家,您认为,诗歌的阅读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如何看待当下儿童诗歌的发展现状?

  金 波:诗歌创作现状堪忧。小读者对诗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对诗的冷漠会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因为诗是最凝练、最精微的文学样式。如果不喜欢诗,不会欣赏诗,对生活的感受是粗糙的,也很难读出其他文学样式的精华,读得也会很粗糙,只能读出情节故事来。要知道,艺术的基础是文学,文学的灵魂是诗。诗对一个人的熏陶是通过美好意境、美的情调、美的语言来加强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诗又是最讲究形式美的,诗的韵律美,诗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

  造成诗歌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首先是诗不可能畅销。卖得少,不赚钱,出版社不愿意出。出版社不愿出,诗人即使是写出了好诗,也很难和读者见面。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我发现阅读推广人也很少推荐诗集。在他们开列的书单中,诗是稀缺的。在学校里,诗的教学方法最简单、肤浅、单调。其实,从审美的角度看诗,孩子和诗应当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诗是想象的艺术,而孩子是想象力最充沛的人。但是,孩子们缺少表现诗的才华的机会。我们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诗的教学特点就在于激发他们写诗的“灵感”,给他们写诗的腾飞的踏板。诗的形式就是这样的踏板。小学低年级的“仿写”最适宜写诗。在仿写诗的过程中发现写诗的方法,从而激发诗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渐渐地,让他们走出“仿写”的束缚,大胆地创造。这时,你会发现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还有一点,我要强调,诗是讲究形式的,儿童诗更是如此。比如押韵、节奏,分行、分节都要讲究。形式的创造,虽然不一定要求写成格律诗,但一定要找到承载那内容的形式。儿童诗可以借鉴“成人诗”,但更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万万不可忽视。

  行 超:您一直提倡在创作中坚持“儿童本位”。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您与各个年龄层的孩子们互动交流,做朋友。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儿童生活有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使您的作品能对小读者保持持续的吸引力。您如何看待儿童文学创作中想象力和现实经验之间的关系?

  金 波:在我的创作中,我不知不觉地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创作的作品的读者年龄段却在逐渐降低,比如说,在进入老年以后,我反而更多地写幼儿文学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这可能与我的儿童文学观念有关。我曾经说过:幼儿文学是最典型的儿童文学,幼儿文学最讲究技巧,儿童文学所有的技巧,几乎都在幼儿文学中使用过。比如语言,幼儿文学的语言要便于听,要有音乐性,等等。还有就是幼儿文学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最为奇特、最为感人。我的有些作品,其实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甚至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品。因为它触动了我的心弦,我才能根据它弹奏出一支乐曲。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心中,都有一个童年的自己,他“潜伏在你的心里”;如果你被现实生活中某一件事情所触动,那么你心中的那个“童年的自己”就会被激活,自然而然地帮助你进入创作状态。我写过一篇童话《老头儿老头儿你下来》,就是看见蒲公英在秋风中飞扬,孩子们在仰着头追逐,引发了我童年的记忆写出来的。现实生活是一粒种子,当它落在你的心里,它会激发童年大量的记忆,那其实就是你心中蛰伏着的朦朦胧胧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正被点燃。现实生活会给你灵感,引发你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你“心中的那个孩子”参与你的创作活动。一个作家,现实经验越丰富,儿童所特有的那种想象力就越活跃,二者的相融就是儿童文学的特质。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