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华:用考古的严谨和耐心写作历史题材作品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494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李东华:用考古的严谨和耐心写作历史题材作品

2016-09-14 | 来源: 儿童文学选刊

      记者:成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表达的疆域很宽广……我知道你有一个青春期的女儿,女儿的生活给你的触动大吗?你女儿如何看你的这一类小说?

  另外,我也好奇,在我的阅读视野里,你的成长小说中,你的个体的童年经历并不像有些作家那么浓烈,你似乎更专注当下的少男少女。你怎样得到这样的素材?怎样去靠近今天的少男少女?

  李东华:的确,我有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她有些小叛逆,但也会和我维系非常亲密的关系。她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通常她会鼓励我,会和我一起分析我认为写得不好的地方原因何在。她也允许我和她共享她的QQ,这样我可以了解她的同学们都在说什么,想什么。他们那些原生态的话语有时也会惊到我。很难评价这一代人,但我感觉他们可能并不是家长、老师心目中的那种人。有时候,我会想,我是不是和他们有着巨大的鸿沟?既然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那么青睐他们的同龄人写的“青春文学”,我们这些成年人是不是已无力和他们对话?我们和他们之间已经隔膜到无法把握他们的内心,从而要退却到“童年文学”中去,只给更小的孩子去写作?你知道,现在的孩子确实有见多识广的一面,就我观察我女儿,她上高一,在老师指定的阅读书单里,她已经读过《杀死一只知更鸟》《老人与海》《动物农场》《哈利·波特》等书的英文原版。我在网上看过她们班的同题作文,有些文字的别致新颖常常让我赞叹。

  有一次我跟女儿说:“知道为什么人类必须死吗?是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限的。他的生命必须终结让位给新的人,这个世界才会有新的可能性,才会生生不息。”所以我不可能躺在自己的童年经验上一动不动。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的语言长了厚厚的角质层。文学总是要求你去看到别人,理解他人。这里面也包括了对比你年轻的孩子们的注视和思考。也许我们有一点优势是不容回避的,那就是我们的阅历,我们更可能从整体上,从人生的较长的历程中来看青春期。我们可能会有更理性的、带着批判意识的目光,而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我们的经验会更有纵深感。这也许就是我还能继续写这一类小说的信心来源。

  记者:这么厉害的女儿,这么厉害的00后们!不过虽然他们如此厉害,依然相信你,相信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们,可以在文字里引领他们。祝福他们,祝福你!

  李东华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出版有《薇拉的天空》《远方的矢车菊》《左岸精灵》等作品二十余部。作品曾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少年的荣耀》颁奖词

  大胆抛弃以往战争题材拔高儿童形象的公式化写法,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孩子的战争”,而是“战争中的孩子”。重现了山东乡村战时的儿童生活,塑造了沙吉、沙良等生动丰满的孩子形象。尽管小说在结构上还有待细细打磨,但已完成了同类题材创作中的一次重要突破。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