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探秘辽金元历史文化线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806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穿越时空 探秘辽金元历史文化线

2016-09-20 | 来源: 长春日报

   对于一般人来说,考古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领域,而近年来流行的盗墓题材小说和影视作品,更给这个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么,真实的遗址发掘现场是什么样的?考古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考古工作又是怎样佐证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近日,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2016考古旅游文化年”活动中,记者得以走进考古工地,零距离体验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吉林省历史文化的魅力。

城四家子辽金城址出土器物.png

乾安春捺钵遗址群(图源网络)

   “2016考古旅游文化年”活动的第一站,是乾安春捺钵遗址群。“捺钵”为契丹语,意为“行宫”,是辽金时期流动的行政中心。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冯恩学作为考古领队,介绍了遗址群的基本情况和今年的遗址发掘情况。

  记者乘坐的汽车驶离颠簸的公路后,进入一望无际的草甸,这里长满了低矮的草本植物。金秋时节,草甸披上了彩色的衣衫,红色、黄色、绿色,加上泛白的土壤,十分绚丽。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不规则土包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今年发掘的一处遗址前,冯恩学教授告诉记者,乾安春捺钵遗址群作为一处保留古代草原景观的大型遗址,极其难得,不远处还有古代留存下来的湖泊,而这些随处可见的土包台,则是辽金皇帝春捺钵时搭建帐篷的台基。

  据了解,乾安春捺钵遗址群是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被列入中国“三普”百大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捺钵遗址群由后鸣字区、地字区、腾字区、臧字区4个区组成,其中后鸣字区遗址是辽金春捺钵遗址群中保存最好的遗址,位于乾安县赞字乡后鸣字村西北的花敖泡湖面东南岸。2013年5月以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乾安县文保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对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

  后鸣字区遗址有900余座土包台遗迹。土包台主体东西绵延3公里,宽1.6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根据分布疏密,把遗址土包台密集带分为东、中、西、南四区。在中区北部发现了一座四边有围墙的院落遗址,为一处祭祀院落,有瓦顶建筑址;中区中部的土包台边缘发现了金代的火炕遗迹;西区还发现了铁匠炉遗迹。

  土包台是年复一年逐层堆积修建而成。目前调查和发掘收集到契丹篦纹陶片、绿釉划花瓷片、骨刀、镞形铁器、铜带扣、铜牌饰、铜钱、磨盘、瓦当、滴水、凤鸟、鸱吻、佛教头像等重要文物标本。

  据介绍,由于契丹作为游牧民族,具有迁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生活习惯,所以辽代皇帝实行巡狩制,并不常住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迁徙。辽代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之制,既是契丹皇帝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辽帝捺钵时,百官随行,边游猎捕鱼练兵,边议事处理政务。辽代皇帝每年长时间在捺钵中度过,辽代中期以后,辽圣宗、辽兴宗和辽道宗3个皇帝都驾崩于捺钵。辽代自中期开始到我省松原、白城一带进行春捺钵。辽圣宗把春捺钵固定在当时的长春州区域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里水系发达,河湖湿地众多,水禽雁鸭和鱼资源丰富,适合钩鱼捕雁。二是为了巩固东北边防力量,皇帝每年来这里春捺钵,兼有巡边之效。辽代春捺钵时,女真、室韦各个部落的酋长都要前来朝拜。引起女真阿骨打反辽的“头鱼宴”就发生在春捺钵活动中。金朝建立后,女真皇帝也效仿辽帝进行四时捺钵。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