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在即,来自肯尼亚的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也成为了现今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近10年来,提安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自然,也是有名的“陪跑者”。
提安哥是现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非裔移民作家之一,集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等身份于一身,被认为是后现代殖民主义理论的先驱。上世纪60年代,提安哥先后出版了两部重要的后殖民小说《大河两岸》(又译作《界河》)和《一粒麦种》,就此步入全球视野。
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其去世以后,提安哥被认为是非洲文学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拒绝英语”是提安哥在后殖民文学上一贯所持的鲜明立场——在他看来,“拒绝英语”就是拒绝被殖民同化。
据悉,提安哥的最新一部作品《造梦者的诞生:一个作家的觉醒》将于今年年底出版,这也是他的第三本回忆录。
青少年时代
历经殖民动荡
“水珠不断膨胀,沾上了烟灰,越来越浑浊,越拉越长,眼看就要落下来。穆苟想闭上眼睛,可眼皮不肯合上;他试图把头挪开,可脑袋好像牢牢钉在床上。水珠越来越大,离他的眼睛越来越近。”
——《一粒麦种》
1938年1月5日,恩古齐·瓦·提安哥出身于东非肯尼亚卡米里苏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这个男孩具有基库尤人的血统——基库尤是肯尼亚第一大民族。卡米里苏位于肯尼亚中部省份基安布,靠近利穆鲁,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属于英国殖民统治下被称为“白色高地”的行政区域。
当时的肯尼亚,正处在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非洲大部分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在这个英属“东非托管地”,英国人抢占了基库尤人43250平方千米的土地,将之分割出售给本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公民,形成了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殖民地。失去土地的基库尤人成为了“擅入者”,不得不流亡他乡或向白人出卖劳力,并且不断掀起讨还土地的冲突斗争。
提安哥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伴随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之下,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马瓦吉参与了游击组织“土地自由军”,母亲因此遭遇监禁达3个月,叔叔也在反殖民斗争中惨遭杀害。
1952年,茅茅革命爆发,肯尼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所有本地学校被迫关闭,提安哥不得不进入传教士开办的英语学校继续学业,自此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因为学校和英语教育的要求,年轻的提安哥受洗并改名为詹姆士·恩古吉,成为一名基督徒。这样的经历,显然为提安哥日后创作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抵抗”埋下了伏笔。
在2012年出版的回忆录《在翻译的房间里》,提安哥回忆了他曾经的高中生活,“……这其实是很矛盾的,在这里,我会觉得一切都很美好,我在这里学习莎士比亚或者别的什么。但事实上,一旦我走出联盟高中的校门,非常戏剧化的现实就会提醒我,战争正酣,人们正在死去。”
写作新手想成为“非洲作家”
“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平原,是基库尤土地上的平原,它远离群山和山梁。”
——《大河两岸》
这一切,正是出自于恩古齐·瓦·提安哥亲身经历的总结。在某个学校的假期,提安哥离开学校回家,却发现英国人摧毁了他们的村庄,毁掉了他的家。这样的场景,即使在今天,它所造成的创伤也依然存在着,提安哥回忆说,“(那时)我甚至不知道我的母亲在哪里。”
在结束联盟高中的学业后,提安哥进入英国人在其“东非托管地”开设的第一所大学——位于乌干达首都的马凯雷雷大学,先是修读经济,后来转修英国语言文学。提安哥的创作生涯正是开始于这一时期。1962年,还是大学生的写作新手提安哥在“非洲英语作家研讨会”上结识了著名非洲作家沃莱·索因卡和钦努阿·阿契贝,萌生了成为“非洲作家”的决心。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安哥的短篇小说稿《孩子,你别哭》获得了阿契贝的肯定,被他推荐给海恩涅曼出版社。
1963年,伤痕累累的肯尼亚宣告独立,提安哥从马凯雷雷大学毕业,获得了英语学士学位。从事了短暂的新闻工作后,1964年,提安哥进入英国利兹大学进行深造。在这一期间,提安哥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弗朗茨·法农思想的影响,还对加勒比海英语文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同年4月,提安哥的首部短篇小说《孩子,你别哭》出版——这部仅有136页的短篇小说,也是东非作家在英国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故事的大背景,正是发生在1952年至1956年期间的茅茅革命。1965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小说《大河两岸》,故事的背景依然是茅茅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