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2.
他只是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1933年摄于上海。
李静:鲁迅的批判性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
止庵:且来引用一段埃科所著《傅科摆》中的描写:“‘Ma gavta la nata。’对不懂这种皮埃蒙特表述的人,有时他会解释说,‘就是拔掉塞子。是针对狂妄自大的人说的。可以设想,这种人是在屁股里插着塞子的压力下以一种不正常的姿态支撑着,如果拔掉塞子,就嘶嘶地泄了气,他也就返回到人的正常处境中了。’”归根结底,鲁迅就是试图拔掉我们民族肛门的塞子以使大家回归正常状态的人,虽然当时和以后这么做的不止他一位,而且他们的所有努力可能都落了空。
高远东:鲁迅的思想除了作为价值原点的“立人”和作为价值拓展的“相互主体”意识,“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是其一生坚持的事业。这一事业或被人简化为批判“国民劣根性”,或简化为批判民国的黑暗。但实际上,鲁迅进行思想批判的意义可能被低估了。作为一个现代的批判者,鲁迅的批判是在对人、对社会、对文明的意义上展开的,涉及对现代人、对现代社会、对现代文明的病理诊断,涉及对现代世界的一切明暗的关切。他是以批判的方式深入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
李静:鲁迅的思想对东亚思想有何影响?
赵京华:鲁迅给东亚最大的影响,在于其作为20世纪被压迫民族之代表所独有的抵抗精神、革命品格和反现代的现代性思想。比如,日本的竹内好就曾在鲁迅的“挣扎”中,看到了东亚在抵抗西方现代性过程中建构起自身主体性的秘密,认为在反抗中所获得的东亚现代性有别于西方殖民主义现代性,这也是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又比如韩国学者金良守则指出,鲁迅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抵抗文人”形象。在经过日本殖民统治、解放运动、军事独裁、经济增长、民主化运动等政治、经济、外交变化无常的80余年韩国现代史上,鲁迅一直是黑暗政治现实中的希望之所在。反抗强权同情弱小而不断谋求独立自主的思想解放之路,这样的鲁迅精神史是留给东亚民族的最大遗产。
高远东:鲁迅的思想最可贵之处在“立人”的坚持和“互为主体”的立场,这是在近代膨胀为帝国主义的日本和沦为殖民地的朝鲜所没有发展的视角和立场。鲁迅的思想其实是仍处在政治军事上的冷战对峙和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进程这一东亚矛盾关系中的最大公约数。
李静:留学日本对他思想的影响是怎样的?
赵京华:鲁迅留学日本的明治末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段。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想大量涌入并成为后发展国家日本的样板,另一方面两场对外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使新兴帝国日本的民族主义高涨。这种民族主义的激进发展带来种种问题,又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其所依据的那个西方文明。此外,当时的东京还是亚洲革命者的集散地,晚清的改革志士和革命党人也在东京形成了思想舆论场,对当时流行的世界各种思潮有激烈论争。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或思想文化场域,为鲁迅提供了接受19世纪以来西方各种新思想同时质疑之的独特思维方式,也由此形成了鲁迅后来特有的反现代的现代性思想。
相关阅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灵魂人物,其“无地彷徨”而“反抗绝望”的批判理性,早已被学界提升到了“五四”启蒙的思想高度,成为了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精神偶像。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学者的鲁迅研究,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接近一个真实的鲁迅,但无论是“意识形态说”还是“思想启蒙说”,客观上都存在着一种“臆说”鲁迅的价值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