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虎城遗址(资料图片)
辽代历史中记载的长春州,与今天的长春市有关系吗?一个是900多年前的王朝设立的一个州,一个是建城仅有200余年的城市,它们在地域上有交集吗?或者在名字的选用上会有所借鉴?记者就此事询问了长春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杨洪友,据他介绍,连战的父亲连横在其关于长春的文章中,曾提到“长春”的名字是借用了辽史中提到的“长春路”或“长春宫”,但他更倾向于东北史研究专家金毓黼先生的考证,认为“长春”之名,来源于一个名叫“长春堡”的小村子。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辽代设置的长春州
史料记载,辽代长春州管辖区域,并不是今天的长春市所在的区域。据记载,长春州设于1039年,前后存在了100多年,其治所在今吉林乾安北,今天松原市向北约50公里的地方,管辖区域相当于今天以吉林查干湖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儿河下游一带。当时是辽朝境内比较繁华的一个区域。
在这一区域内,考古部门发现的辽代古城遗址,古城墙外缘有壕沟,墙的基座有20余米宽,每隔六七十米就有一截垛口,这就是辽金重镇塔虎城遗址,城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陶器和铁器,这里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城址所处的年代、区域与辽代长春州大体相同,学界一般认为,塔虎城就是辽代的长春州。据《辽史》记载,当时的长春州是辽代皇帝春捺钵时经常光顾的渔猎之地。“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思是行营,辽金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游牧方式决定了随季节迁徙的习俗,辽金皇帝的四季行在之所,就是捺钵,又称四时捺钵。除了长春州外,辽史中还提到与之相关的长春河、长春路、长春宫等名称。
《辽史·营卫制》中提到,依照辽国当时的制度,天子即位时,要为他单独设置宫卫,分一些州县,划拨一些部族归他直接统领,为之设官府,单独登记一些户口,准备禁卫所用的兵马。按照大辽之法来衡量,长春州的第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直接隶属于皇帝管辖,是皇帝的直辖州、嫡系部队。《辽史·地理一》中说,长春州,部队为韶阳军,本是鸭子河春捺钵的驻跸地。在《辽史·本纪》中,兴宗重熙八年十一月,还记有“己酉,城长春”。这里的城长春,应为建城之意,这里的城指的就是塔虎城,这应为松原市、前郭县建立城市的起点。
塔虎城遗址现状
塔虎城地势险要,在辽金时代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如今的古城遗址所在地,四周均为农田。据考古资料显示,塔虎城平面呈正方形,周长5213米。城墙为土筑,分层施夯,十分坚固,虽历900余年,风蚀雨剥,现仍高5米至6米,基宽20余米。每面城墙正中,各辟一门。门外设有半圆形“瓮城”,门两侧分别筑有8个高出墙约半米的“马面”(即垛口),全城共64个,相邻两个马面之间相距70米,恰为一箭之地。古城的四角,各有角楼一座, 呈圆形,高出城墙,站在角楼上,可环顾左右两面城墙,与马面相照应,再加上城外两道10余米宽、4米多深的护城河,足见此城军事防守设施甚严,绝非等闲之地。
古城在清朝末年已被开垦为耕地,地表面到处布有砖瓦残块及陶瓷碎片、兽骨、灰烬等,过去城内有8处比较明显的建筑遗址,高出地表面约半米,上面遍布青灰色残砖、布纹板瓦、筒瓦、瓦当、璃首等建筑构件。由于1975年平整土地,这些遗址都被推土机铲平,现仅余西北角一处群众称为“金銮殿”的建筑遗址,瓦砾残砖遍及台上。
古城东北角护城河外,有一椭圆形土台,高约5米,群众称为“点将台”,此台原高10余米,砖筑,表面镶嵌莲花瓣形纹砖。台下曾出土过方柱形卷云翅铜风铃及荡锤。莲花是佛教的一种常用纹饰,风铃则多为寺院殿檐、塔角之悬用。由此观之,此台可能为一塔基。辽金盛行佛教,常于城内外兴建寺庙及佛塔。塔虎城遗址出土文物较多,除大量的砖、瓦、陶建筑构件外,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从武器到货币,从宗教器物到各种装饰品,其间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等应有尽有。
长春州与长春市有关系吗?
不少研究历史的学者认为,长春市的名字一定是借鉴了长春州。据杨洪友介绍,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横就认为,“长春”名称的由来,一定源于辽史的记载。但这一点,因为没有直接的史料佐证,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
200多年前的长春,并没有丝毫城市的痕迹,宽阔的伊通河流经这里,两岸是草原村落。直到1800年,清政府在新立城设立长春厅,就有了长春的名字。近年来,“长春”这个名字来源于“长春堡”这个小村子的说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而“长春堡”这个名字,与辽代的长春州有何关联,迄今为止并无史料可以证明。